蚌埠新闻网>> 教育

扩容提质!为孩子提供更优质的高中教育

2025-09-03 11:20     来源: 蚌埠发布客户端
        

蚌埠发布客户端讯(融媒体记者  周芳林/文 周芳林 刘晨/图)距离百年蚌埠站不足一千米,承载着百年记忆的蚌埠三中老校区静静伫立,斑驳墙面上爬上藤蔓;而在淮河北岸,一座占地242亩、投资7.6亿元的现代化校园,迎来首届新生。这座新校园与淮河南岸东部经开区临港片区热火朝天建设中的蚌埠一中新校区遥相呼应,犹如两颗教育新星,闪耀着皖北教育版图。

“普通高中扩容提质”迈出坚实步伐

当2025年秋季30412名新生涌入蚌埠高中校园时,人们惊讶地发现:这个数字比五年前增长近四成。

老城区校园里,部分教室里挤满55人,实验室曾被改为临时教室。在初中生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和全省普通高中扩招的双重因素叠加下,在校高中生的体量将逐年增长。

龙子湖实验学校操场上,学生们玩“丢手绢”游戏。

今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加快扩大普通高中教育资源供给。

3月,“扩大高中阶段教育学位供给”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一头连着义务教育,一头连着高等教育,群众对普及、公平、有质量的高中教育需求日益增长,高中教育如何答好扩容提质这张“考卷”?

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相关要求,切实履行教育职责和担当,推动教育资源扩优提质,进一步满足群众“有学上”“上好学”的迫切需要。

建新校势在必行。蚌埠三中和蚌埠一中的新校区建设,是我市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这对全市教育系统的未来发展、整体价值和空间布局都会产生比较深远的影响。

随着淮上区人口突破百万,经开区智能传感产业集聚、创新创业人才汇聚、临港片区崛起为产城融合新引擎,区域对优质教育资源需要愈发明显。

蚌埠三中跨越淮河挺进北岸,蚌埠一中挥师东部新城,恰似两艘教育航母,卷起了城市教育资源流动的浪潮。

“将优质品牌学校,引入教育相对薄弱或正在发展中的区域,发挥了‘以强带弱’的效应。”正如市委教育工委委员、市教育局副局长段元丽所言,这不仅是空间的转移,更是优质教育品牌、管理经验和教学资源的辐射与扩散。这种布局策略也响应了蚌埠市城市空间拓展方向,解决优质教育资源过度集中在老城区的现状。

“与共和国同龄的蚌埠一中从淮河之畔的单栋教学楼起步,在时代浪潮中始终与城市发展同频共振。”蚌埠一中校长田甜说,如今,随着新校区的拔地而起,学校正以空间形态的蝶变为契机,实现从“生存型办学”向“发展型育人”的历史性跨越。

蚌埠一中新校区建设不仅是对老校区空间局限的突破,承载着数千师生的教学需求,更是对教育理念的升级重构,通过空间、功能、配套的全方位革新,打造适应未来教育趋势的现代化校园范式。

教育改革大棋局的“妙手”推演


蚌埠三中新校区,学生军训。

走进蚌埠三中新校区,全校智能光伏发电系统,以及配备感应式电子黑板、AI助教系统和特殊声学设计的八角形智慧教室等一应俱全,现代智能化教学需求得到充分满足。

蚌埠三中党委书记王红燕感慨:“过去教学用房捉襟见肘,如今,我们以人为本,全力打造面向现代化、智慧化,具有蚌埠特色、安徽标杆的‘未来学校’。”

“新高考改革要求学生个性化选课走班,这对学校的教室数量、类型及教学空间的组织管理模式,提出了更高要求。”市教育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两所学校的老校区,难以充分满足这些需求。新校区从设计上,可以更好地适配新高考、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比如建设更多专业化教室、灵活组合的学习空间,支持分层分类教学和综合素质培养,为学校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提供硬件支撑。

这场空间革命背后,是教育理念的深刻转型。对标教育部《普通高中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我市明确学校特色化发展定位。支持蚌埠一中建成学术、科技类普通高中学校,蚌埠三中建成科技类普通高中。

新建校高标准的建设,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助力学生多样化发展,推动普通高中学校由“学校特色”向“特色学校”转变,也为应对新时代的教育改革创造了条件。

当教室不再是单向灌输的场所,当走廊里都装点着学生科创作品,教育的形态正在发生质变。

教育优质资源均衡的“破壁”之路


正在建设中的蚌埠第一中学新校区。

随着两所老牌省级示范学校“跨河”“东进”战略落地,优质教育资源正沿淮河生态经济带梯度辐射,两者与我市蚌埠二中等其他优质校形成了“多元鼎立”之势。

据悉,2025至2026年蚌埠三中、蚌埠一中新校区相继投入使用,并且一中、三中老校区仍用于高中办学,未来三年预计统筹新增7150个公办普通高中学位。

新校区建设不仅通过扩容直接缓解学位压力,更成为教育集团化战略的重要支点。 

两所省级示范学校的跨区域布局,本质上也是推动教育资源重组的创新实践——新校区将作为集团化办学的核心节点,通过“核心校+新校区+联盟校”联动机制,将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半径从单体校园扩展至区域教育网络,最终实现课程研发、师资流动、智慧课堂等资源的跨校共享。

近年来,我市大力推进的集团化办学模式。目前,市区已组建了31个教育集团,覆盖了大量学校。

这种“扩容+集团化”的双轮驱动模式,既通过学位扩容解决当下供需矛盾,又以集团化办学重构教育生态,形成“新建校激活区域、集团校带动全域”的良性循环,真正实现“办好一所学校,激活一片区域”。

在蚌埠经开区,蚌埠一中新校区尚在建设,令人振奋的,是经开区的数据显示:已有十余家企业因“区域内有优质高中”而追加投资。正如蚌埠经开区有关负责人所言:“教育是城市最好的营商环境,一所好学校能带来整座城的未来。”

今年秋季,蚌埠三中新校区迎来了1200名高一新生,刚送走毕业班的高三骨干教师和班主任回高一执教,他们具有丰富的教育教学和管理经验,精心护航学生们的学习和成长。

立足当下看高中教育,扩容增加了整体入学机会,教育提质和集团化办学保障了办学质量,老师们的坚守让教育信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三者交织,共同指向普及、公平、有质量的高中教育。

教育与城市的共生之道

新生入学,蚌埠三中新校区里洋溢着青春活力;蚌埠一中新校区建设正酣,脚手架与塔吊勾勒出的不只是建筑轮廓,更是一座城市向上生长的姿态。

像很多家长一样,我也期盼着孩子能上优质高中,而政府办教育、促进优质高中学位的增加,落在每一个具体的孩子身上,就变成了切身的获得感,这不正是我们家长所期盼的吗?

当教育版图与城市骨架同频共振,当优质资源不再困守老城藩篱,蚌埠正在书写着新时代的教育启示录——这不是简单的空间位移,而是一场关于公平、创新与未来的深刻变革。

在这片曾以工业闻名的土地上,教育的力量,正在重塑城市的文脉根基。


深度阅读

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金句来了!
[详细]
习近平: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