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郝玉琳 通讯员 李静 裴立
近日,在蚌埠市淮河文化广场举办的招聘会现场,一场工伤保险政策宣传活动迎来了一位特殊的来访者。一位外卖骑手用自己的亲身经历,现场为工伤保险“代言”,生动展现了这项政策为劳动者构筑的坚实保障。
据了解,2025年前三季度,蚌埠市工伤保险基金已累计为6902名劳动者提供待遇支付,总金额达9893.15万元,切实发挥了社会保障“稳定器”的作用。
骑手亲历:事故之后有保障,治疗误工无负担
当天,在广场一侧的工伤保险宣传点,身着蓝色制服的外卖骑手李先生在接过宣传册时并未立即离开,而是向工作人员表示自己正是工伤保险的近期受益者。他主动讲述了自己上个月在配送途中于涂山路路口遭遇交通事故的经过。
“当时连人带车摔倒,膝盖和胳膊多处擦伤,电动车也受损。”李先生回忆道。事故发生后,其所在站点负责人立即联系他,告知公司已为其缴纳工伤保险,并协助他启动了工伤认定申请流程。
据李先生介绍,他在医院住院治疗三天,产生的检查费、换药费等共计一千余元的医疗费用,均由工伤保险基金全额支付,个人未承担任何费用。此外,根据医嘱休养的两周期间,他按时收到了用人单位支付的停工留薪期工资,数额与他正常跑单的平均收入相当,有效保障了其在治疗康复期间的基本生活。

政策实效:基金支付近亿元,多类待遇兜底民生
李先生的故事是蚌埠市工伤保险实效的一个缩影。来自本市社会保险部门的数据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蚌埠市工伤保险基金已累计为6902名劳动者支付9893.15万元待遇,涵盖了工伤医疗费、一次性伤残补助金、一次性医疗补助金、供养亲属抚恤金、护理费、伤残津贴、丧葬补助金等多个项目。
其中,工伤医疗费支出967.61万元,为受伤职工提供了及时的医疗救助;一次性伤残补助金支付4130.73万元,一次性医疗补助金支付1519.96万元,为因工致残人员提供了重要的经济补偿等。各种项目实实在在的支出,体现了工伤保险在维护劳动者权益、分散用人单位风险、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方面不可或缺的作用。
现场效应:真实案例引关注,政企联动促普及
李先生的亲身讲述在现场产生了积极反响。多位市民在听闻其经历后,主动上前索取宣传资料并进行咨询。部分求职者特别询问了如何确认用人单位已依法缴纳工伤保险。更值得注意的是,现场有数个用工单位的负责人随后主动联系工作人员,表达了希望邀请社保部门赴单位开展工伤保险专场政策宣讲的意愿。
真实的案例,比单纯的政策条文解读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它将抽象的制度转化为劳动者可感可知的切身保障,有效提升了政策的知晓度和认同感。
政策链接:了解工伤保险,筑牢职业安全网
借此机会,人社部门提醒广大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工伤保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职工在工作中的安全和健康提供关键保障。
根据《工伤保险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组织和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都应当依法参加工伤保险,为本单位全部职工或雇工缴纳工伤保险费。工伤保险费由用人单位承担,职工个人无需缴费。
工伤保险的保障范围广泛,不仅覆盖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受到的事故伤害,也包括在上下班途中,受到非本人主要责任的交通事故伤害等情形。近期,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印发的《关于执行<工伤保险条例>若干问题的意见(三)》进一步细化了“工作时间、工作场所、工作原因”的认定,并明确了居家办公等新型工作方式下,因工作原因受伤也应认定为工伤。
一旦发生事故,用人单位和劳动者需知悉正确的处理流程:
事故备案:用人单位应及时向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报告事故,最长不超过48小时。
认定申请:用人单位应在事故伤害发生之日起30日内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如果用人单位未申请,工伤职工或其近亲属、工会组织可在一年内自行申请。
治疗康复:工伤职工应在协议医疗机构进行治疗。
劳动能力鉴定:伤情稳定后存在残疾、影响劳动能力的,应向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提出鉴定申请。
待遇申领:根据认定和鉴定结果,申领相应工伤保险待遇。
主动预防,共享安全保障
人社部门强调,用人单位依法参加工伤保险,既是履行法定义务,也是分散自身经营风险的有效方式。对于劳动者而言,参保是维护自身权益的坚实基础。在日常工作中,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均应重视安全生产,预防事故发生。一旦发生工伤,应积极运用法律和政策,依法维护权益,确保工伤保险这张“安全网”切实发挥作用。
目前,蚌埠市工伤保险工作持续深入推进,致力于将这张“安全网”织得更密、扎得更牢,让每一位劳动者都能在法律的保障下安心工作,为城市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
蚌埠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皖ICP备07008681号-1 皖网宣备070018号 皖公网安备34030002000168号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邮箱 bbrbs@bbnews.cn 举报电话 (0552)40174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