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近日连续出现39℃以上高温天气,气温持续攀升,不仅让人感到闷热难耐,也让皮肤病进入高发期。
记者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门诊看到,前来就诊的患者络绎不绝,许多患者因皮肤红肿、瘙痒、脱皮等症状前来就医。
“每年夏季都是皮肤科最忙的时候,尤其是今年高温来得早、持续时间长,门诊量明显上升。”安医大一附院皮肤科主任医师刘盛秀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刘盛秀正在为病人做检查。关敬生 摄
高温+高湿
物理性皮肤病频发
刘盛秀介绍,夏季皮肤病主要分两大类:物理性和感染性。
物理性皮肤病与环境因素密切相关,最常见的包括痱子、夏季皮炎和日光性皮炎。
“痱子不仅小孩会得,老年人、孕妇、糖尿病患者以及肥胖人群都容易中招。”刘主任解释,这类人群由于排汗功能较差,体温调节能力弱,更容易在高温高湿环境中出现红痱、白痱甚至脓痱。
此外,夏季皮炎也是高温下的“常客”。“夏季皮炎是一种季节性、炎症性皮肤病,和痱子有点像,但范围更广,严重时甚至会被误认为是湿疹。”刘主任提醒,户外工作者如建筑工人、农民等,由于长时间暴露在高温环境中,极易出现全身性皮肤炎症。
“每年暑假期间,日光性皮炎患者也特别多。”刘盛秀指出,很多家长带孩子去海边、山区游玩,忽视了防晒措施,导致皮肤被晒伤,出现红肿、脱皮,甚至类似湿疹的症状。
她强调,防晒不仅是爱美人士的需求,更是一年四季皮肤健康的“必修课”。“紫外线中的中波和长波对皮肤伤害极大,前者会引起急性晒伤,后者则会导致皮肤老化、色素沉着,甚至增加皮肤癌的风险。”
她还曾接诊过一些小朋友,在海边玩水因未做好防晒措施,导致手臂等多处暴露部位起皮疹,密布大片红斑和巨大水疱。“海面本身对阳光有反射作用,对皮肤伤害更大。不仅是海面,像一些高楼玻璃幕墙等,反射光也会伤害到皮肤,我们都需要注意防护。”
刘主任建议,夏季外出应尽量选择上午10点前或下午3点后,避免在紫外线最强的时段长时间户外活动。
同时,物理防晒如遮阳伞、防晒帽、防晒衣等都是最有效的防护手段,配合防晒霜使用效果更佳。“饮食上可多吃一些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比如应季的西瓜、西红柿等,苹果对皮肤的好处也很多,主要包括抗氧化、保湿等。”
真菌感染“卷土重来”
脚气、股癣患者增多
“夏天出汗多、穿得少,真菌感染也进入高发期。”刘盛秀介绍,手足癣、股癣、体癣等真菌性皮肤病在夏季尤为常见,尤其是脚部,在潮湿、不透气的环境下,更容易滋生真菌,灰指甲这类皮肤病也很常见。
“我刚接诊了一位患者,从腹部到大腿、臀部大面积真菌感染,反复发作已有几年。”她提醒,保持皮肤干燥、勤换衣物、避免共用毛巾和鞋袜,是预防真菌感染的关键。
刘盛秀说,夏季来就诊毛囊炎的患者也特别多,因为一到夏天头部出汗多,有些人不戴帽子直接在正午的阳光下暴晒,使得头部油脂分泌旺盛,“如果皮肤表面有一些细菌,油脂分泌又加重的情况下,就会出现局部感染加重,导致这个炎症像毛囊炎、疖肿等皮肤病出现。”
此外她还提醒,游泳是很多人喜欢的消夏模式,但长期接触含氯超标的水,可能会引发刺激性皮炎或过敏性皮炎,表现为皮肤干燥、瘙痒、红斑甚至脱屑等。还有些皮肤病会通过水质传染,所以游泳时最好戴好护目镜、鼻夹、泳帽等,每次游泳时间不宜过长,游完后一定要及时用清水冲洗干净身体。
虫咬皮炎频发
隐翅虫、螨虫成“隐形杀手”
“夏天蚊虫活跃,虫咬皮炎也成了门诊常见病。”
刘盛秀表示,除蚊子外,夏天还有隐翅虫、螨虫等,叮咬后也可能引发严重的皮肤反应,甚至出现水疱、溃烂等症状,是皮肤科常需处理的问题。
她说,本身属于过敏体质的人群,可能更易“中招”。除常见的丘疹性荨麻疹外,被蜈蚣、蜱虫等特殊昆虫叮咬后,还可能引发更严重的反应。蜈蚣叮咬后可能伴随毒性反应;蜱虫带有传染病,一旦被叮咬,建议及时到医院来消毒处理,做进一步检查才更放心。
她特别提醒,夏季去草地、山林等昆虫密集区域时,应穿长袖衣物,避免皮肤暴露。
应急处理有妙招
冷敷+药物双管齐下
针对皮肤晒伤等急性皮肤问题,刘主任也给出一些应急处理的建议:“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就是用冷水或冰牛奶湿敷,每次15-20分钟,一天3-5次。”
她强调,急性期皮肤红肿、渗出时,应避免使用油性药膏,而应选择水剂或湿敷处理。“我们皮肤科有句话叫‘干的干,湿的湿’,意思是渗出期用水剂,干燥期才用膏剂。”
对于症状较重者,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过敏药物或弱效激素类药膏,必要时口服糖皮质激素缓解症状。
蚌埠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皖ICP备07008681号-1 皖网宣备070018号 皖公网安备34030002000168号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邮箱 bbrbs@bbnews.cn 举报电话 (0552)40174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