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天最是跳崖人
文/张闽生
1941年9月,河北省易县,狼牙山棋盘陀。八路军战士马宝玉、葛振林、宋学义、胡德林、胡福才奉命掩护党政机关、部队和群众转移,面对日寇的猖狂进攻,宁死不屈,奋勇阻击。最终,在弹尽路绝的危急情况下砸烂枪支,纵身跳下悬崖……
“狼牙山五壮士”舍身跳崖的英雄壮举所表现出的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早已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史上写下彪炳史册、感天动地的一页。之后,五位战士所在连队也因此得名为“狼牙山五壮士连”。
抗战时期,“狼牙山五壮士连”隶属八路军晋察冀军区一分区一团,前身为“红一团”,诞生于1927年毛泽东同志领导的秋收起义中,1927年9月27日“三湾改编”时列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在98年的辉煌历史中,“红一团”先后出色完成了“强渡大渡河”、黄土岭歼灭战、血战狼牙山、鏖战密云城等闻名中外的战役战斗,成为人民解放军军史上的不朽经典。
机缘巧合,上世纪90年代,我在驻粤东某地的“红一团”服役,长期担任团政治处宣传干事,与包括“大渡河连”“功臣炮连”“狼牙山五壮士连”等一批英模连队结下不解之缘。
记得第一次走进“狼牙山五壮士”所在的“红一团”三营七连,我就直奔“狼牙山五壮士连”连史馆。馆内展示的一幅幅、一件件珍贵的图片、史料和实物,向我讲述着英雄连队不畏强暴、浴血奋战的战斗历程,呈现着“狼牙山五壮士”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英雄气概,那一幅幅“五壮士血战狼牙山”的战斗画面仿佛重现在我的眼前——
狼牙山,位于河北省易县西南50公里,风光绮丽,漫山遍野苍松翠柏、流泉飞瀑,当地人称“北方小黄山”。
“天下艰难际,时势造英雄。”1941年9月,日伪军3500余人围攻河北省易县城西南的狼牙山地区,企图歼灭驻扎在该地区的八路军和地方党政机关。晋察冀军区第1军分区一团七连奉命掩护党政机关、部队和群众转移。在完成任务撤离时,留下第6班班长马宝玉,副班长、共产党员葛振林以及宋学义、胡德林、胡福才5名战士担负后卫阻击,拖住敌人,掩护全连转移。他们坚定沉着,利用有利地形,奋勇还击,打退日伪军多次进攻,毙伤90余人。
为了不让日伪军发现连队转移方向,5名战士边打边撤,将日伪军引向狼牙山棋盘陀峰顶绝路。日伪军误认咬住了八路军主力,遂发起猛攻。5位战士临危不惧,顽强阻击,子弹打光后,就用石块还击,一直坚持战斗到日落西山。面对步步逼近的日伪军,他们宁死不屈,毁掉枪支,义无反顾,纵身跳下数十丈深的悬崖。马宝玉、胡德林、胡福才壮烈殉国;葛振林、宋学义被山腰树枝挂住,后被人救助,幸免于难……
讲解员告诉我,当年“五壮士”在弹尽路绝的危急情况下砸烂枪支、壮烈跳崖的英雄壮举报送上级后,时任我晋察冀军区政治部代主任的朱良才,立即向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聂荣臻作了详细汇报,军区领导敏锐地意识到:这正是弘扬我党、我军为人民服务宗旨,宣传革命英雄主义,推动军民关系建设的极好机遇。很快,聂荣臻与朱良才共同签署了向狼牙山五壮士学习的政治《训令》。
“北岳狼牙耸,边疆血火红。捐躯全大节,断后竞奇功。畴昔农家子,今朝八路雄。五人三烈士,战史壮高风。”这首五言律诗系晋察冀军区政治部代主任朱良才为“狼牙山五壮士”而作,诗中满怀深情展现了八路军“狼牙山五壮士”英雄群体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原诗镌刻于1942年3月修建的“狼牙山三烈士塔”的塔座上……
在“红一团”服役期间,我耳闻目睹了“狼牙山五壮士”所在的七连官兵继承发扬五壮士精神,传好“接力棒”, 当好“新传人”,争当“主力军”,不断为光荣历史增光添彩、谱写新篇,成为团队基层建设的一面旗帜、全面过硬的先进连队典型,被原广州军区授予“全面建设模范连”荣誉称号的前前后后、点点滴滴。
1990年8月20日,在纪念抗战胜利45周年前夕,我见到了应邀前来参加纪念活动的“狼牙山五壮士”幸存者之一的葛振林老英雄。1995年9月15日,在采访“狼牙山五壮士连”纪念连队得名54周年活动时,我还有幸结识了当年援救“狼牙山五壮士”两位幸存者的老英雄余药夫老前辈。我在“红一团”政治处当宣传干事长达8年,其间无数次用笨拙的文字记录报道了一批团队老前辈、老英雄讲述的战斗故事和对新一代“红一团”传人的殷切期望。
感天最是跳崖人!作为一个曾经熟知“狼牙山五壮士连”的部队宣传工作者,我一直清晰地铭记着余药夫老英雄对我说过一句话:“五壮士精神昭示了一种革命的人生观,当你困惑、软弱的时候,你就俯向大地,汲取英雄的气息。那样,人生一定会更有意义!”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作为一名退役军人,作为新一代英雄团队的传人,我要以革命先辈、英模人物为榜样,学习他们始终树牢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学习他们始终保持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学习他们始终坚持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学习他们始终坚守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把革命传统和优秀品质融入血脉、植入骨髓、浸入灵魂,化作奋进新时代、迈步新征程、展现新作为的不竭精神动力,激励自己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向着民族复兴奋勇前进。
蚌埠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皖ICP备07008681号-1 皖网宣备070018号 皖公网安备34030002000168号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邮箱 bbrbs@bbnews.cn 举报电话 (0552)40174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