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年街道的街巷楼宇间,一种温暖而细腻的服务模式正悄然生长:理发、缝补的摊位嵌入小区广场,议事的“板凳会”嵌入居民楼下,飘着墨香的书屋、欢歌笑语的工坊嵌入党群服务站…这便是青年街道以党建为引领,聚焦群众“急难愁盼”,将服务精准“嵌入”社区肌理、居民生活的创新实践。从“一老一小”的日常关怀,到邻里协商的共治活力,再到文化滋养的精神家园,“嵌入式”服务正成为解锁“家门口”幸福生活的关键密码。
一、便民服务“零距离”,提升一老一小“幸福指数”
聚焦群众生活需求,锚定辖区学区房多、老年人多这些特点,提升“一老一小”的幸福指数便成了重中之重。今年来,街道巧用“积分+”管理模式,将志愿服务嵌入清单式赋分,再用积分兑换免费理发、艾灸、养身按摩、缝补修理等多种服务。通过“积分+帮扶”,建立“红石榴一家亲”、“虹号暖小巷”、“先锋365”等服务品牌,盘活刚刚退休这部分人员的闲置时间,帮助高龄老人上门打扫、跑腿代办等多项服务,打通了服务高龄老人的绿色通道。此外,各社区还利用寒暑假开设绘画、硬笔书法、手工制作等公益课堂,丰富青少年假期生活的同时,解决了家长在寒暑假“看护难“的问题。
二、协商自治“微治理”,激活多元服务“共治活力”
聚焦基层治理需求,街道探索搭建“家门口”的议事平台,将议事协商嵌入基层治理“神经末梢”,建立“居民会客厅”,因地制宜开展协商议事,将议事场所设在居民楼下,围绕停车管理、环境整治等问题开展“板凳会”,让居民面对面交流。去年以来,通过楼栋议事共解决小区停车难、电动车充电桩安装、楼道杂物清理、高层消防无水、加装电梯等民生问题30余件。有效破解物业管理、环境整治等治理难题,推动居民从“被动管理”向“主动治理”转变。
三、文化阵地“嵌入式”,涵养基层治理“精神家园”
社区将文化活动阵地融入公共空间,打造居民身边的“精神加油站”。今年以来,青年街道凝心聚力,加大投入,将所辖三个社区党群服务站和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进行升级改造,设置共享书房、非遗工坊、廉政文化展厅、小课堂、调解室、健身房等功能区,定期举办读书会、手作体验、民俗展演等活动。文化中心里书法班、合唱团的欢声笑语不断,成为居民社交娱乐的新地标。为满足不同群体文化需求,社区还创新推出“文化嵌入式”服务。针对青少年,开设“暑期课堂”,提供课业辅导和科普教育;为老年群体组织文艺演出、养生讲座;联合辖区企业开展职工文化沙龙。通过丰富多元的文化活动,不仅增强了居民的归属感,更促进了邻里和谐。
从“家门口的便利”到“指尖上的治理”,再到“心坎里的文化”,嵌入式暖心服务正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重塑社区生活新图景。未来,青年街道将持续深化服务内涵,让幸福在家门口不断“升级”,书写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温暖答卷。(王琦)
蚌埠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皖ICP备07008681号-1 皖网宣备070018号 皖公网安备34030002000168号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邮箱 bbrbs@bbnews.cn 举报电话 (0552)40174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