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新闻网>>

96岁抗战老同志满世华的烽火家国路:从烽火信使到长空卫士

2025-08-25 10:58     来源: 蚌埠发布客户端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蝉鸣声中,满世华老人坐在沙发上,窗棂的光影在他布满皱纹的面庞上描摹深深浅浅的印记。见采访组一行来到家中,老人站起身,腰杆挺得很直———时光染白鬓发,却未磨灭军人的铮铮铁骨。

虽已96岁高龄,满世华却精神矍铄,眼神锐利如昔。“抗战的事一辈子都忘不了!”老人声音洪亮,思维清晰,对八十年前的往事历历在目。这个温馨的家中,还摆放着儿子和孙子的军装照,三代从军,血脉里流淌着同样的忠诚,但今天的主角,是属于这位穿越烽火的抗战老同志。

满世华

少年从军

硝烟里的通信兵

满世华1929年生于山东微山,那里曾藏着他对和平的最初向往。16岁那年,满世华参加革命,心里就一个念头:“把鬼子赶出去!”

1945年,满世华成为八路军山东野战军第八师24团(原鲁南军区铁道游击队)的通信员,在鲁南一带参加战斗。同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虽已宣布无条件投降,但盘踞在鲁南官桥、滕县等地的日军残余,倚仗坚固工事和精良装备仍负隅顽抗,拒绝向人民军队投降。山东野战军第八师师长王麓水率部对日军发起军事攻势,打击日军残余力量。

满世华语气沉凝,每当敌人的炮弹在耳边爆炸,作为通信员的他便死死把信按在胸口——那是前线的命根子啊!

作为连接团指挥所与前线的“生命信使”,满世华无数次在弹雨中疾驰。这个少年,在硝烟中体会到了战争的残酷,也渐渐成长为一名意志坚定的革命战士。

雨夜鏖战

迫使日军缴械投降

1945年11月,官桥火车站还有300余名日军负隅顽抗、拒不投降。山野八师奉津浦前线指挥部命令发起官桥战斗,拔掉蒋、伪设在临(城)滕(县)间的据点,切断敌军退路。

根据敌人的兵力部署和作战特点,八师拟集中兵力由南至北,分两口吃掉敌人。满世华所在的二十四团负责首先攻歼孟家仓之敌,二十三、二十二团分别担任主攻官桥、滕县之敌任务,监视官桥、滕县之敌,做好攻击准备。孟家仓位于铁路以东的平川上,有几百户人家。敌人进占后,利用原有围寨和旧碉堡、壕沟,增修了野战工事、暗堡、鹿砦。二十四团冒雨发起攻击,在火力掩护下连续爆破,炸开鹿砦、铁丝网、围墙,全歼守敌。

满世华回忆道:“敌人很难打,他们装备精良,而我们部队只有步枪、手榴弹,迫击炮都很少。”25日夜,二十三团主攻部队向困守在官桥镇的敌军发起攻击,驻扎在官桥火车站的日军向我军开火,机枪、小炮的密集火力和国民党军队火力形成交叉火网,我军立刻进行猛烈还击。经过激战,我军彻底切断了官桥、滕县城守敌的退路,最终迫使困守在滕县境内的最后一批日军无条件缴械投降。

鹰击长空

天安门前护航战鹰

烽烟散尽,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1951年10月1日,新中国的首都北京。此时,满世华已从陆军转入年轻的人民空军,时任空军第五师13团飞行一大队军械主任。在这个举国欢庆的日子,他肩负着一项极其神圣且责任重大的使命——在机场保障参加国庆阅兵的飞机起飞工作。

谈及这段经历,老人神情庄重,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激动人心的早晨。“受检阅的飞机机型有米格15、图2、拉9、伊尔10战斗机,我们空五师就是空军第一支强击机部队!”他至今清晰记得每一个技术细节和严苛要求,“当时规定,飞机与机组的枪炮、弹药要完全卸下,机上一切武器开关、电门要封闭,不允许挂弹飞行。”

满世华声音不高,却字字千钧,仿佛再次一丝不苟地核对着那些关乎国家威严与飞行安全的每一个环节。看着一架架战鹰沐浴朝阳,轰鸣着飞向天安门广场上空,接受党和人民的检阅,地面保障人员的心中充满了无上的荣耀。

当晚的怀仁堂,灯火辉煌,洋溢着胜利的喜悦。“朱老总来了!”在盛大的庆功宴会上,满世华有幸见到朱德总司令同大家致辞祝酒庆祝。回忆至此,老人的语调陡然升高,“朱老总在大会上宣布了两件事,一件是国庆阅兵胜利举行,一件是志愿军成功击落了一架美军飞机(经查为9月25日击落)。”会场瞬间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和欢呼。

阅兵荣光的余温尚未散去,历史的召唤再次响起——这次大阅兵既是集结号,又是壮行酒。就在当月,满世华所在的空五师,这支新中国的空中利剑,便奉命飞赴朝鲜战场,参加抗美援朝空中作战。

勋章无声

寄语吾辈自强

采访临近尾声,应记者请求,满世华示意家人捧出一个深色布袋。布袋轻启,岁月的光华流淌而出——一枚枚承载着历史重量的勋章,静静地躺在柔软的绒布上,如同无声的史诗篇章在眼前缓缓展开: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五十周年、六十周年、七十周年、八十周年纪念章,镌刻着民族危亡之际挺身而出的不屈风骨,见证着从浴血奋战到铭记传承的历史接力,淮海战役纪念章闪耀着中原决战的烽火淬炼,渡江胜利纪念章凝结着百万雄师过大江的磅礴气势……还有更多记录着不同时期奉献的荣誉。

满世华布满岁月痕迹的手指轻轻抚过一枚枚勋章,指尖带着不易察觉的微颤。老人的目光变得深邃悠远:“其实我没做什么......做的还是太少了......”他低声呢喃,一声悠长而深沉的叹息在安静的客厅里回荡,老人眼中噙着泪花。此刻无需更多言语,那份在血与火中熔铸的革命情谊,那份对逝去战友沉甸甸的无尽怀念,已然让在场的每一个人深深动容,感受到历史的温度与重量。

时光的河流奔涌不息,冲不淡血火淬炼的深刻印记。满世华老人口述的历史,不仅仅是个人回忆,它是一部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命运紧密交织的壮阔史诗,是民族自强不息精神的最强回响。

当年轻一代凝视着老人珍藏的勋章,指尖触碰到的,绝不仅仅是冰冷的金属。它们是一把把打开历史记忆的钥匙,是滚烫信仰的具象化身——这信仰,铸就了今日山河无恙的基石;这精神,锻造了中华民族挺立世界、永不弯曲的钢铁脊梁。(蚌埠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何沛  通讯员 李箫 文/图)


编辑:侯艳秋


深度阅读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招待会在京隆重举行 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
[详细]
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招待会上的讲话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