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魂伴一生
文/杨勤华
在我家的衣橱里,那套橄榄绿武警警服静静悬挂了三十余年,每当我看到这套警服,眼前就会浮现起火热的青春岁月。
打小我就向往着军营生活,希望自己能够成为一名保家卫国的解放军战士。上初中时,老师让我们写一篇有关理想的作文,我的理想就是将来参军入伍报效国家。这篇作文被选登在学校的宣传栏上,受到了不少老师和同学的夸赞。后来,我终于如愿以偿走进了军营,为此,当年的班主任老师还特地写信向我祝贺,希望我一定不要辜负自己的理想,做一名光荣的革命军人。
走入军营,我才知道成为一名合格的战士,需要从政治思想和军事素质及业务能力三个方面提升。为此,我努力按照部队要求抓好个人政治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政治觉悟,进一步增强了爱党爱国的信念。在军事和业务训练中,我勇于锤炼自己,不怕苦不怕累,在新兵连结束时军事考核总分“优秀”;下中队第一年,消防业务考核中,“着装”和三盘水带对接分别拿了第二名和第三名。还在中队指导员鼓励下,给《安徽消防》杂志投稿,当年便有三篇稿件被采用,受到了中队乃至大队的表彰。在部队那几年,我连年都被评为“优秀士兵”或“优秀班长”。
第一次直面火海是在新兵连下到中队的半个月后,当时正值寒冬深夜,县郊一家木材厂发生火灾。当消防车赶到现场时,烈焰吞噬着厂房,热浪炙烤得睫毛发焦,可当看到厂区外百姓焦灼的目光,我丝毫没有退却,勇敢地冲在最前面配合一号战斗员展开灭火战斗,两个小时的鏖战结束后,铁钉刺穿鞋底的剧痛才猛然袭来,我赶紧脱下胶靴,里面都是殷红的鲜血,在战友的帮助下,我很快包扎了伤口。此时,面对居民们感激的目光和他们递来的热气腾腾的馒头和咸菜,我读懂了这身警服与国家和人民的血肉深深相连,身为军人和平年代就是要冲在最危险的前面,成为一堵守护人民的高墙。后来,在县粮库火灾战斗中,身为班长的我带领战友穿越火墙,冒着生命危险直到将粮库深处的残火全部扑灭。当我们拖着疲惫的身子登车返回时,粮站的干部职工们自发地站在消防车的两边向我们鼓掌致敬并挥手致意。这时我更加明白:所谓英雄,不过是在国家需要时,敢于把后背交给战友的普通人。
军旅生涯最珍贵的勋章,是党旗下紧握的拳头。入党那天,指导员将一枚鲜红的党徽别在我的胸前:“这比军功章更重,它代表着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终身承诺。”1990年,我复员时,指导员再次告诫我“军装可脱,本色别丢”,我郑重地点头。
回到地方后,我进入国企工作,从基层岗位做起,一直以军人的标准要求自己,先后在内保、经营、后勤、宣传、办公室、党务等多个工作岗位历练,也多次受到过不同的表彰,并担任了企业的中层管理。我总是喜欢在自己的办公桌上摆上一面党旗和一面国旗,工作中每每遇到困难和受到委屈时,只要看一眼这两面旗帜,激情便重新在血液中涌动。
在国企工作的三十多年里,尽管我换过多个岗位,但“退伍不褪色”的信念从未改变,多年来,我始终保持着军人的习惯:办公室公文材料摆放整洁有序,处理日常工作时不拖泥带水,与朋友同事交流交往时以诚待人守住底线,日常生活中被子和衣物叠得整整齐齐,走路时挺胸抬头。与我交往多的人说我“挺靠谱”,其实这都是部队培养的作风。
至今,每当在电视和手机上看到国旗升起,听到嘹亮军歌时,我依然会热血沸腾,岁月固然改变了我的容颜,却改变不了我的军人初心,军魂早已融入我的血脉。
蚌埠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皖ICP备07008681号-1 皖网宣备070018号 皖公网安备34030002000168号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邮箱 bbrbs@bbnews.cn 举报电话 (0552)40174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