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集,盐马古道的重要节点
文/马 杰
怀远县西北角有个褚集镇,过去属宿县管辖,新中国成立后隶属怀远。这个褚集前些年设乡,后改为镇。乡和镇在县级行政区域内基本一致,(个别建制镇属副县级的)。褚集因今天地处濉溪、蒙城、怀远三县结合部,镇内工农业生产和集镇市政建设运营较好,实现了乡改镇的目标。话说回来,褚集濒临北淝河,历史上就曾繁华过,河的南岸淝河桥头前几年曾矗立过一块很耀眼的招牌——“御赐褚集,淝畔名镇”。据史料记载,明万历年间,褚集人褚刚,因容貌丑陋,一眼独明,但才华横溢,被破格参与科考,且高中进士,官至兵部职方郎中、四川按察副使。地以人名,人以地显。皇帝赐他家乡“褚家集”。街头还营造高5米,宽6米的过街阁楼。
我的家乡离褚集不远,属于蒙城县东界,小时候曾随大人赶过褚集,对集上出售的泡条馓子印象十分深刻。后来在《蚌埠日报》上看到“泡条馓子”跻身市级非遗,从内心为它点赞。
褚集,历史上对于蒙城及阜阳、豫东周口的影响可谓大矣。众所皆知:“柴米油盐酱醋茶”这每天开门必备的七件事。盐居第四,试想无论皇亲国戚,还是平民百姓,有谁一日三餐能离开盐。民谚有证:一咸三分味,一辣够十成。可想盐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处于一种多么重要的位置。正是因为盐与褚集结缘,使它成为盐马古道上的重要节点。蒙城县王集乡马圩村有一连三个与盐有关的自然庄:陶盐店(居南),习惯叫前盐店,不足3华里有个略小些的庄叫后盐店(居北),两个村庄中间还坐落一个名气颇大的——三县集。说三县集,今天已无集可逢,庄也不大。但因历史上确一度逢过集,坐贾行商多为盐而来,或者服务盐商,因为这里距褚集大约十里之距,正是盐商休息补给的地方。这三个庄名百年未变,也算是对盐马古道的佐证。
三县集是当时的宿县、怀远、蒙城三个县结合部。在兵荒马乱的动荡年代,这里盗匪猖獗,鸡飞狗跳,民不聊生。盐商从褚集进盐经三个与盐有关的村庄稍事休整后,途径双涧、蒙城、阜阳、界首,部分直抵周口各地。运输方式多种多样,贫苦人家没有畜力,就靠人背。有马驮的,有小车推的,也有用简易轻便车运输的。这条自东北向西南长200余里的盐马古道前后延续至少百年。
盐是政府的专营课税商品,历朝历代都很重视对食用盐的管理。纲盐,就是政府计划内的盐,是走规范程序纳过税的。而私盐就不同了,私盐逃避纳税和管理环节,是部分盐商投机钻营之处。清末民初我们食用的盐都是产自今天江苏东海盐场的统称“淮盐”。淮盐从淮安经洪泽湖水运至淮河、涡河、北淝河、浍河沿岸集市上交易。尔后由点到面,播之千家万户。
蚌埠市淮上区的沫河口就处在北淝河下游入淮口,沿淝的涡阳、蒙城、宿南、怀远,沿河顺流而下可直达沫河口。沫河口在清光绪五年(1879)秋,就设立盐钞关。现存钦立盐税碑及单层重梁精柱建筑,具有清代淮盐运输监管的历史价值。1989年被省政府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沫河口盐钞关的设立,是为了解决绕、漏盐税的问题,时任督司蓝翎王殿昭、朱学元,文生何如春,武生吴镇、朱大猛共同上书朝廷,钦命布政使记名盐运使,随即将沫河口只收一般货物课税的关卡改为增收盐税关卡。
蚌埠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皖ICP备07008681号-1 皖网宣备070018号 皖公网安备34030002000168号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邮箱 bbrbs@bbnews.cn 举报电话 (0552)40174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