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新闻网>>

今昔芬兰堡

2025-10-14 08:27     来源: 蚌埠发布客户端
        

今昔芬兰堡

文/邵红梅

抵达芬兰赫尔辛基后,我们旋即奔赴位于议会广场的赫尔辛基大教堂。这座路德派教堂堪称城市地标,乳白色外墙衬着绿色圆顶,结构精美又气势恢宏。不巧的是正逢教堂维修,我们未能入内参观,只能在广场上仰望这座威严的建筑。尽管脚手架外围裹着安全网,教堂正面宽阔的台阶上仍零星坐着不少人——据说这正是教堂外独特的景致。

意外收获是广场上有仪仗队在演练,还有马术队走场,引得包括我们在内的很多游客驻足观望。

次日,我们搭乘观光游轮前往芬兰堡。船上多是各国游客,偶有本地居民,虽语言不通,彼此相视一笑尽显友善。游轮在平静的波罗的海上行驶,碧海蓝天、海天一色,成群的海鸥在空中展翅飞翔、逐船而行,不时有几只海鸥低空展翅,像调皮的孩童故意掠过游客头顶,引得大家阵阵惊呼。

站在甲板上眺望,赫尔辛基现代工业城市风格的海岸线渐次铺展,十几分钟后,岛上的帝皇门便映入眼帘——它是芬兰堡的象征。

为我们做讲解的是位面相和善的女士,与我年岁相仿,交谈中得知其祖籍上海。知晓我们来自上海,愈发亲切,讲解更加细致。

18世纪初,芬兰尚属瑞典版图。当时沙俄在波罗的海的喀琅施塔得驻军,彼得一世觊觎芬兰湾,瑞典遂在赫尔辛基港口入海处的岛屿上修筑军事要塞。海上多个小岛通过桥梁和隧道相连,形成一个易守难攻的天然屏障,扼制着从芬兰湾进入赫尔辛基的海上咽喉要道。

这座要塞由35岁的瑞典炮兵军官奥科斯丁·艾伦怀特设计,最初计划在近海岛屿群修建链式防御城堡,因当时是瑞典统治时期,所以取名“瑞典堡”。可惜奥科斯丁在监督修建完成外部链式防御后猝然离世,直至18世纪末,要塞才按计划建成。

这是一座饱经战争沧桑的军事要塞,也是世界上现存的最大的海防军事要塞之一,它见证了芬兰堡270余年的风雨历史:先后经历过瑞典统治、沙俄占领、克里米亚战争中遭英法联军炮轰并占据,直到1917年芬兰独立后才收回城堡并定名为“芬兰堡”。芬兰内战期间,这里成了关押激进党派囚犯的监狱。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仅仅独立20年的芬兰再次成为苏联进攻的目标。1939年,苏芬战争爆发,芬兰堡再次发挥军事要塞的作用,成为抵御苏军的防线。直到二战结束,芬兰堡才迎来久违的和平。

之后的几十年间,芬兰政府对这里进行几次大规模修整,昔日的军事建筑已变身博物馆、艺术馆和展览馆,展示芬兰堡的建筑工事、历史文化、军事设施和文物瑰宝,供游人前来探古。1991年,芬兰堡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保护区。

芬兰堡面积约80公顷,8公里城墙、105门大炮、290座机房等遗迹保存完好,炮台、城堡、军营等错落有致。这里现今生活着800多位居民,配套设施有学校、图书馆、超市、物业管理处等。船坞修理厂及著名的芬兰海军学院也在此。岛上的房屋、教堂皆具有鲜明的北欧建筑风格,很多建筑都用石块垒砌,处处透露着当年军事要塞的硬朗和坚固。

我们沿着石板路行走,沿线参观了教堂、大庭院、居民区、古斯塔夫之剑等遗迹,这些富有年代感的设施彰显着历史的厚重和独特的文化氛围。它们见证芬兰堡的历史变迁,承载着芬兰的文化记忆。旅游旺季岛上游人如织,偶遇十几个参加夏令营的孩子在隧道探险,小脸蛋贴着瞭望孔张望的模样格外生动。我跟着他们走进隧道,与孩子们一起感受当年军事要塞的神秘氛围。不远处的水面上,有一艘船坞修理厂用传统技艺复原的古帆船,孩子们有序登上帆船参观,我在岸边与他们挥手道别。

沿石墙行走,看到墙上有多处一米见方的瞭望口,这让我想起长城上的烽火台——同是战争年代监测敌情的设施,如今都作为旅游景点加以保护。社会在发展,人类文明在进步。

站在城堡高处,可以远眺赫尔辛基沿岸的景色,近观波罗的海的碧波。

如今的芬兰堡,昔日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尽,现今这里成了集历史文化和旅游休闲于一体的旅游胜地。夏季的芬兰堡会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观赏,在芬兰的旅游业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除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军事遗迹,芬兰堡的自然风光同样令人陶醉。北欧的夏季让岛屿焕发出勃勃生机:绿树成荫、芳草遍地、花儿芬芳、鸟儿在树上鸣唱、白颊黑雁在草地上优哉游哉觅食,与草地上野餐的游客共享一片芳草绿茵,一派和谐共处、宁静祥和的自然景色。

登船返程时,岸边的白色舰船与摩天轮清晰可见,回望芬兰堡教堂,淡绿色圆拱钟楼在蓝天白云下更显庄严肃穆。谁能想到,如此和美温润的景色里,竟包裹着那么多枪炮轰隆的过往?




深度阅读

独家视频丨习近平: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 每一位妇女都是主角
[详细]
大国外交最前线丨全球40多亿女性命运与共、新征程上绽芬芳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