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街道群力街社区作为典型老城区,长期受公共空间短缺、环境品质不高问题困扰。2023年9月,龙子湖区启动胜利路北侧火车站南侧片区城市更新项目,隆华西大楼征迁后留下约1700平方米空地。面对周边近3000名群众对休闲场所的迫切需求,2025年2月,延安街道党工委书记牵头领办该民生项目,以“口袋公园”建设为切入点,将城市“边角空地”转化为文化休闲空间,破解老城区“用地紧张”与“民生期盼”的矛盾。项目深度结合上位规划,融入铁路文化记忆与现代功能需求,成为“还绿于民、还景于民”的鲜活实践。
项目启动之初,街道书记率先组建“民意调研专班”,广开渠道广泛听取居民意见,通过积极上门征询、张贴告示、微信群交流等收集意见多达60余条。在此基础上,小区网格党支部积极搭建平台,协调业委会、物业企业、社区党员、居民代表等召开了“板凳座谈会”,从设计理念、空间利用、硬件提升等多方面不断优化完善改造方案。最终确定公园创新采用“文化+生态”双核设计理念,一方面以火车记忆廊架、主题雕塑小品传承城市文脉,另一方面通过透水铺装、微地形打造海绵城市单元,让公园设计既贴合群众需求,又实现生态与人文的共生共融。
针对项目审批、资金协调、设计优化等难点,街道书记主动“揭榜领办”,将隆华口袋公园列为年度“书记领办重点民生项目”,并建立“书记牵头+专班跟进”的工作机制。专班整合城管中队、社区网格员、居民志愿者等多方力量,形成攻坚合力,每周召开“项目推进会”,现场破解各类问题。同时在建设中融入“适老化、适儿化”理念,增设盲道、坡道方便特殊群体出行,规划儿童游乐区与树池坐凳满足全龄段需求。此外,还组织各方定期开展施工巡视督导,确保施工过程严格符合环保规定,通过“周调度、月通报”的推进机制,高效推动6个月工期稳步落实,让“纸上规划” 逐步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建设实景。
为避免公园陷入“重建设、轻运营”的困境,街道以“长效惠民”为目标,依托口袋公园探索居民自治新模式。在书记的统筹推动下,社区借助基层治理积分制,鼓励居民主动参与园区日常维护,如环境清理、花草养护、设施检查等,推动管理模式从“政府单一建设”向“全民共同管理”转变。同时,社区网格员将园区巡视纳入日常走访工作,一旦发现绿化破坏、设施损毁等问题,第一时间上报并协调处置。针对居民使用反馈,还进一步优化服务细节,比如安装节能照明系统提升夜间使用安全性。如今,这片曾经闲置的征迁空地成功实现从“一时美观”到“长久靓丽”的跨越,持续为居民释放生态、文化、服务叠加的幸福红利。
隆华口袋公园建成后,绿地率达75%,彻底改变原址“脏乱差”面貌,为城市空间注入绿色活力。项目与津浦大塘公园联动,形成“15分钟休闲圈”,助力实现“推窗见绿、出门入园”的便民目标。周边文教幼儿园、铁路第二小学的学生家长可在此等候休憩,既缓解了高峰时段交通压力,也为居民增添了亲近自然、休闲娱乐的新选择,让城市“边角料”变身绿色“聚宝盆”。
隆华口袋公园不仅是绿色空间,更是功能复合的便民阵地。园内新增健身器材、文化景廊等设施12处,满足居民运动、观赏需求。社区充分利用文化景廊等小微空间,精准对接居民实际需求,开展政策宣传、免费理发、健康义诊、重阳节敬老爱老等活动,真正实现服务居民“零距离”。同时,公园结合“蚌埠是火车拉来的城市”文化背景,植入铁路文化元素,让空间兼具服务属性与文化特色,做到一园多能、各具亮点。
隆华口袋公园虽面积不大,但建设与运营处处彰显“绣花”般的精细。项目日均接待居民超500人次,成功解决群力街社区居民长期反映的“无活动场地”问题。文化元素的植入唤醒了老一辈居民的青春回忆,强化了居民文化认同感,实现“文化从博物馆走进日常生活”。便民服务的持续开展,让居民切实感受社区温暖,提升了满意度与获得感,进一步增强社区凝聚力与向心力,成为城市更新中以小见大、成效显著的“温暖典范”。
蚌埠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皖ICP备07008681号-1 皖网宣备070018号 皖公网安备34030002000168号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邮箱 bbrbs@bbnews.cn 举报电话 (0552)40174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