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时节,春色愈深,淮畔大地,处处生机勃勃。
“发展现代农业,要在稳定粮食生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基础上,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加快构建职业农民队伍,形成一支高素质农业生产经营者队伍。”两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小岗村召开农村改革座谈会,对现代农业和农村改革提出了殷切期望。
谆谆嘱托,铭刻于心。两年来,离农村改革发源地的四十公里之外的蚌埠,始终牢记总书记嘱托,着眼城乡融合发展全局,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持续深化农村改革,在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上砥砺前行,农业农村发展内生动力不断释放。
关键词 动力变革
振兴乡村 下好改革先手棋
在怀远县徐圩乡,偏居一隅的农业乡镇因为改革受到大家瞩目,古老的土地焕发新的生机。
农村改革,培育和激活了农业的生产力。2014年3月,在推行土地确权中,怀远县徐圩乡殷尚村东邵组邵志敏、邵东洋、邵志好等几位村民代表萌生出“干脆小田并大田”的想法,把过于分散、零碎的承包地,以互换并块的方式进行重新合并,形成户均“一块田”。当年4月,该村两个生产组79户农户结合土地确权,自发自愿,提出并地诉求,拉开了全市“一户一块田”试点工作序幕。
“农民的智慧让你想不到!改革带来的红利让你想不到!徐圩现代农业的发展速度让人想不到!”说到农村土地改革成效,徐圩乡党委书记蔡永连呼三个想不到,徐圩现代农业起于农村改革,从一户一块田到大块田,围绕土地和农民的关系,农村改革就是基层农民智慧的最直接的体现。
土地活力加速释放,随着土地权属的明确,围绕土地和资产,我市开展了一系列的农村改革,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一时间农村改革浪花朵朵。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一户一块田、大块田等基层经验涌现。“承包经营权”互换变成“经营权互换”,一户一块田推进阻力明显减少,2017年试点范围扩大到全市23个乡镇54个村,实施面积21.6万亩,新增14.7万亩。
“改革是‘三农’发展的重要动力,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法宝。”谈及农村改革的意义,市农林委主任王红表示,做好三农工作,关键在于向改革要活力,从激发土地的内生动力做起,我市强化乡村振兴的制度性供给,围绕处理好农民与土地的关系这一主线,农业农村面貌不断发生着改变,现代农业轮廓越来越清晰明朗。
注重激发基层干部和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创造性,按照扩面、提速、集成的要求,我市在坚持落实集体土地所有权、稳定农户土地承包权前提下,充分放活农村土地经营权,“三农”领域改革向更深层次和更宽领域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是呼之欲出。
我市选择了位于城区的禹会区长青乡许庄村和远离城镇的怀远县徐圩乡永红村,分别从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和土地股份制改革入手,开展“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试点,寻求“三变”改革的途径和方法。去年,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试点由2016年的8个村扩大到2017年的17个村。全市25个村实施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试点,77221个村民成为股份合作制的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同时也成为9972万元村集体资产的股东。
关键词 导向变革
从增产到提质 追求更高质量发展
“以前种什么凭经验,现在种什么那得看市场怎么说!”走进固镇县仲兴乡,麦草青青,丰收希望即在眼前。承包大户堵新前说,这是今年试种的新品种—强筋小麦。
普通小麦市场饱和,卖不上价;强筋小麦却供不应求。市场需要什么就种什么?从普通小麦到强筋小麦,正是新时代新型职业农民的新选择,我市牢牢抓住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业生产导向从增产转向提质。
以种植业为例,去年按照“稳粮、优经、扩饲”要求,我市积极推进粮经饲种植结构调整,发展优质专用品牌粮食120万亩;减少籽粒玉米种植面积15万亩。优化经济作物品种品质和区域布局,扩大优质花生、蔬菜、西甜瓜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和饲料作物种植面积,大力培育现代饲草料产业体系。
乡村振兴,人是根本。懂技术、肯吃苦的年轻人给农业农村注入了新鲜血液,农二代让农业作为一种职业被认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成为促进农村土地经营权放活,发展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生力军。据农经部门统计,截至2017年底,全市工商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3566家,家庭农场1836家,服务主体为农业生产耕、种、防、收各环节提供托管服务面积236.5万亩。
创新农业经营体制首先要创新经营形式。今年我市将大力实施主体培育工程,以“户转社、社升企、企联合”的梯度思路,推动农业新型经营、服务主体培育。引导粮食、蔬菜、畜禽、水产、农机领域专业大户向新型生产经营主体转型,实现生产标准化、管理规范化、经营规模化。新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500家,服务主体100家,其中市级以上示范合作社40家、示范家庭农场20家。引导新型生产经营主体按产业链、品牌、区域组建纵向、横向联合体,新增省级产业化联合体5个以上。
关键词 效率变革
坚持绿色增效 擦亮农村农业底色
今年3月,省发改委正式下达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工程建设投资计划,五河县作为全省首批6个试点县之一获得中央资金支持,今年将整县推进实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建成后将实现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0%,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100%。“推动农业绿色增效,实施绿色养殖首当其冲。”市农林委畜牧兽医局相关负责人苏锡胜表示,结合各县区周边种植结构,我市还因地制宜推进规模生猪、肉鸡、牛羊养殖实施生产沼气、渣液还田、生物养殖,垫料还田、堆肥还田等粪污资源化利用模式,促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2017年,我市坚持禁养与治理相结合,推进畜牧业绿色发展,全市共划定畜禽禁养区52个,禁养区面积728.8平方公里。1933家规模养殖场,已建污染治理设施的规模养殖场达到1481家。
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是发展方式转变的起点。今年年初,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传来消息:农药使用量连续三年负增长,化肥使用量已实现零增长,标志着我市提前三年实现农药化肥使用量零增长的目标。
“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有舍才能有得。”在消费升级的当下,坚持绿色发展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
根据市农林委安排,今年我市将重点以标准化示范,实施水域滩涂规划,推动畜禽水产养殖场标准化、规模化升级,力争创建市级示范场10个,省级2个,部级1个。在天井湖、芡河、北淝河等区域实施退网还湖5万亩;在沱湖、芡河、四方湖等重点水域,新增大水面生态养殖3万亩。推动大型规模养殖场养殖档案试点,以规范饲料、兽药等投入品使用为抓手,逐步实现生产质量安全可追溯。
蚌埠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皖ICP备07008681号-1 皖网宣备070018号 皖公网安备34030002000168号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邮箱 bbrbs@bbnews.cn 举报电话 (0552)40174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