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新闻网>>

“双基”产业如何缔造“双千亿”?

-

2019-05-24 08:56     来源:
        

□蚌埠新闻网记者 余小乔/文 刘晨/图

安徽华光光电材料科技集团有限公司采装工段,机械手抓取玻璃成品。

■主持人语

去年开始,以硅基、生物基为支点的“材料之都”,成为与“创新之城”并列的蚌埠官宣主题词,同时也为蚌埠标注出鲜明的产业发展风向。

“实施硅基、生物基双轮驱动,建成双千亿新材料产业基地”、“形成硅基、生物基两个千亿级产业双轮驱动的发展态势,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材料之都’”……这是基于蚌埠既有的良好工业基础、基于“双基”相对突出的产业优势、基于中心城市跨越赶超的责任担当而发出的蚌埠强音,令人振奋,值得期待。

风向已经明确,如何客观看待“双基”产业基础优势?征程已经开启,“在路上”的双轮如何驱动向前?目标已经设定,“双千亿”工程怎样顺利达成?本周,本报“党报会客厅”特别邀请市发改委主要负责人、“双基”产业的代表性企业有关负责人,以及高校产业经济学教授做客,请他们结合工作实际,从各自的站位和视角对以上话题展开交流和讨论。

■“双基”有现实基础优势和未来爆发力,是全市发展的强劲支撑、转型的重要引擎。

■有技术缺规模,有材料缺牵动性强的终端产品,是“双基”产业表现不出“临门一脚”的爆发力之所在。

陶广生 市发改委主任

■立足高端硅基新材料制造业,借势承接,活跃融合,提升新型显示、太阳能光伏、特种玻璃等产业链。

■被寄予厚望的“玻院系”,必将遵循省级基地建设规划的指引,在需要重点突破的领域和环节快马加鞭。

马立云 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

究院党委副书记、常

务副院长

■聚乳酸这一“后石油时代”替代化纤的最佳材料,是丰原下一阶段发展的重中之重。

■聚焦聚乳酸领域优势和产业化项目,将技术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工程优势,带动、推进下游应用企业集聚发展。

陈礼平 安徽丰原集团有限

公司副总经理

深度对话

双基产业,我们有些什么

       ◇硅基集聚规上企业130户,全年产值突破500亿元

       ◇2018年,全市生物基材料产业实现产值300亿元

主持人:虽说蚌埠是一座老工业城市,但蚌埠至今没有形成千亿级园区,更别说千亿级产业了。前几年,市里提出千亿电子信息产业设想,后修改完善成千亿硅基产业,到去年又追加提出千亿生物基产业,为什么有这样的底气?

陶广生:我市对硅基和生物基目标的设定,既高远,又现实。高远不难理解,现实是因为硅基、生物基的市场前景非常广阔,而蚌埠在这两个产业上,恰恰有明显的优势和基础,是全市发展的强劲支撑、转型的重要引擎。

硅基方面,玻璃及玻璃深加工是蚌埠的优势支柱产业,历史悠久,基础雄厚,目前已经形成了以蚌埠玻璃设计研究院为核心,凯盛科技、台嘉玻纤、德豪光电、晟光科技、豪威科技、大富光电、施普瑞德、金龙浩光电、628光电、蚌埠汉能等骨干企业为支撑的集聚态势,集聚规上企业130户,全年产值突破500亿元。

生物基方面,目前有3项先进技术落户我市、领先全球,分别是聚乳酸(PLA)、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和呋喃聚酯(PEF)。全市拥有规模以上生物基材料产业企业20余家,丰原集团、中粮生化、雪郎科技、丰原生化等成为细分行业龙头企业,L-乳酸、柠檬酸、D-乳酸、苹果酸、生物基纤维材料等拳头产品占据国内重要市场,聚乳酸、聚丁二酸丁二醇酯、热塑复合材料、柠檬酸(苹果酸)酯类增塑剂等众多产品技术开发已完成,产业化项目已经或即将实施。2018年,全市生物基材料产业实现产值300亿元。

主持人:玻院系、丰原系作为“双基”的主体担当,在千亿产业的宏伟蓝图中,都发挥了哪些作用,取得了哪些业绩?

马立云:作为以硅基新材料为主业的国家级科研院所,我们院传承了具有地方优势的创新基因,突破“卡脖子”核心技术,取得了一批领先世界的开创性成果,一批填补空白的产业化项目,以及一批国字号荣誉,成为蚌埠乃至安徽硅基新材料产业集聚发展基地领军企业。具体来说——

围绕实施国家战略,坚持下好创新“先手棋”。我们积极践行从“数量追赶”转向“质量追赶”、从“中低端”转向“中高端”的转型主线,走活硅基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一盘棋”:工业化量产出宽度大于3米世界最薄的0.12mm超薄触控玻璃,站在信息显示玻璃的最前沿;量产国内一流太阳能基板玻璃,率先打破国外垄断;量产世界最高光电转换率铜铟镓硒薄膜太阳能模组、世界首块大面积碲化镉发电玻璃,为打造绿色转型“安徽样板”注入新动能。

围绕千亿硅基蓝图,争做产业创新“领头羊”。我们依托安徽硅基新材料产业集聚基地,坚持科技创新“领先一步”,产业创新“领先一路”,实现创新链和产业链的有效融合、企业效益和区域发展的同步提升。2018年,蚌埠玻璃院带动蚌埠硅基新材料产业创造产值超500亿元,同比增长22%,助推蚌埠成为中国硅基新材料产业的创新之地、集聚之地、发展之地。

陈礼平:我们总说丰原集团是一家创新型企业,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特别自1994年以来,25年的创新坚守和技术研发,让丰原全面掌握了从玉米到乳酸,再到聚乳酸的发酵、提取、聚合技术及下游聚乳酸纤维和聚乳酸塑料制品的全产业链生产技术。

曾经,丰原的柠檬酸做到了全球老大,现在,丰原又转场到苹果酸、聚乳酸领域,尤其是聚乳酸这一“后石油时代”替代化纤的最佳材料,成为我们下一个阶段发展的重中之重。我们的目标是,带领整个丰原系家族,打造全国最大的生物基制造产业基地。应该说,在蚌埠打造的千亿生物基产业中,丰原集团的聚乳酸是绝对的领军担当。

目前,丰原在发酵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基础上,又组建了安徽省聚乳酸新材料创新中心,实现了纤维素原料生物转化关键技术的突破。同时,配套建设了5000吨/年乳酸、3000吨/年聚乳酸、3000吨/年聚乳酸纤维、10万锭/年聚乳酸纱线等产业化示范线,开发了短线、细旦纤维、烟用丝束、塑料制品,并与相关产业链下游合作,试制出T恤、袜子、无纺布、塑料袋、可降解塑料餐具等,生产的部分聚乳酸纤维面料已经供给江浙地区制衣厂及毛毯厂试用,成本与石油基化纤相当,具备了产业化应用和推广条件。

双轮驱动,我们差了什么

    ◇硅基产业核心主导方向尚未形成,产业集聚集群能力还相对薄弱

    ◇生物基产业仍处于有技术缺规模、缺终端的局面

主持人:勾勒双基产业轮廓,聚焦双轮驱动发展,推动两个中心建设,这是一个很好的发展逻辑。就当下而言,硅基、生物基的发展动能并未充分释放。对此您怎么看?

陶广生:利用产业优势发展具有高附加值的硅基材料产业,是我市自“十三五”以来一直坚持的发展路径。总的来说,这些年我市在新型光伏玻璃、功能玻璃和玻璃粉体材料等玻璃新材料的研发、生产等方向取得较快发展,并培育了新型显示、光伏电池、玻璃制品等产业链条,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比如很多企业生产所需的各类辅材部分需要从外地进;核心主导方向尚未形成,产业集聚集群能力还相对薄弱;特别是上下游产业配套不足的问题日益凸现,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硅基新材料产业的快速集聚发展,迫切需要延伸产业链条,加强相关配套产业,完善下游终端应用。尽管我市的超薄信息显示玻璃领域样品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但国内电子信息领域所需的部分高端品种却无法提供,牵动性强的整机整器整车项目、终端产品并不多。

生物基方面,我们正在编制的《蚌埠市生物基材料产业发展规划》中,也明确了几个具体问题,特别是整个产业链基本呈现出集中于上游L-乳酸等单体的分布状态,产业链中、下游的深加工企业较少,缺乏规模化生物基材料构建的终端用户和生产性服务企业,产业链上、中、下游企业尚未形成较为完整的有机联动机制,缺乏有效衔接。也就是说,当前整个产业仍处于有技术缺规模的局面。这就是我市“双基”产业表现不出“临门一脚”的爆发力之所在。

马立云:的确,蚌埠现有的硅基新材料主要为玻璃产品,占比约为70%,其中普通玻璃器皿、建材玻璃、普通浮法光伏玻璃等占据较大份额,产业层次偏低,产品附加值不高,高端玻璃深加工能力尚且不足。随着新技术在航空航天、生物医疗、智能家具等行业的大量涌现和广泛应用,玻璃新材料应用范围日益多元化,传统玻璃产业已不能适应新技术的需求。

同时,硅基材料产业是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主要竞争力取决于企业推出新技术的速度,其发展离不开大量高技术人才、产业人才、经营管理人才。蚌埠在科技研发方面虽具有较好的基础,但科研人员、高级管理人员和高级技师数量远不适应硅基材料产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高级管理人才较为缺乏,硅基材料产业发展所需的专业技术人才难以有效保障,制约产品二次开发和再次创新,不利于提升产业研发和创新能力,成为产业做大做强、产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瓶颈。

陈礼平:当前,蚌埠生物基材料产业确实存在有技术缺规模、缺终端的问题,该产业动能的释放,需要通过推进生物基产品规模化生产和应用来实现。另外,由于起步较晚,目前蚌埠及安徽省尚未建立生物基材料制品优先采购、政策补贴、税收优惠等生物基材料产业发展的专项扶持政策体系,成本问题让企业难以投入更多资金进行研发,导致产品品质不高,市场占有率低。

就丰原聚乳酸而言,仍然存在化学结构缺乏反应性官能团,也不具有亲水性,降解速度需要控制等问题。而聚乳酸纤维作为新型面料,技术门槛高、生产成本高,从产品推广到消费者接受并认可需要过程,“三个替代”(原料替代、过程替代、产品替代)任务艰巨,任重道远。

但是,生物基材料是创造绿色GDP的“领航产业”,发展可降解生物基新材料产业来替代石油制品,缓解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是社会共识,这也将一直激励我们聚焦聚乳酸领域优势和产业化项目,将技术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工程优势,带动、推进下游应用企业集聚发展。

双千亿级,我们要怎么做

   ◇硅基的发展思路和产业定位是:需求牵引,补链强基,集群发展

   ◇生物基方面将以优链补链为目标,选择市场潜力大、发展前景好的聚乳酸等生物 基材料产品优先发展

主持人:千亿级是我市在打造“材料之都”这张名片时为硅基、生物基设定的近期目标,如何推动“双基”尽早成为千亿级行业巨人?

陶广生:如前所说,我们当前正在有条不紊地修改完善《蚌埠市生物基材料产业发展规划》,去年底,我们出台了《蚌埠省级硅基新材料产业基地建设规划(2019年—2023年)》,这两个规划是现阶段蚌埠发展“双基”的纲领性文件,也将是推动“双基”迈入“双千亿”的指导性文件。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分别领衔硅基和生物基项目建设及产业发展等相关组织协调工作。

硅基的发展思路和产业定位是:需求牵引,补链强基,集群发展,打造中国最大的硅基新材料产业创新发展基地。到2023年,硅基产业规模突破1200亿元,成为蚌埠首位主导产业,其中重点打造的四个产业集群——新型显示550亿元、光伏300亿元、特种玻璃150亿元、半导体200亿元。生物基方面将以优链补链为目标,有所为有所不为,选择市场潜力大、发展前景好的聚乳酸等生物基材料产品优先发展,扩大产品应用领域,力争到2025年,生物基材料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1500亿元。

用市领导的话说,“蚌埠硅基、生物基新材料产业正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向世界,我们有信心在不远的将来,把蚌埠硅基、生物基新材料产业做成有世界影响力的万亿产业。”

陈礼平:到2025年,聚乳酸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力争超过1100亿元,纤维级聚乳酸树脂、聚乳酸纤维及纺织深加工产业链实现产值超过800亿元,聚乳酸塑料加工产业链实现产值超过110亿元……围绕市里下达的目标任务,丰原将不遗余力地优化提升生物基材料下游产品性能,绘制生产技术路线图,推动聚乳酸及下游塑料制品、纤维制品等产品的规模化生产与应用。

除了持续开展聚乳酸材料改性和应用领域技术研究、在固镇经开区分期分批建设一批项目载体外,我们还将大力推进下游应用企业招商工作和有关部门的禁塑立法工作。同时,我们也会借助各种媒介和平台,如行业展会、行业协会大会、政府机关组织的经贸合作论坛和“企业走出去”活动等,广泛推介聚乳酸纤维、聚乳酸塑料的优势与前景,努力提高生物基材料制品的经济性、市场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真正引领并带动全市生物基材料产业发展。

马立云:近些年,在政府、企业等多方努力下,蚌埠已经打造出以新型显示产业链、太阳能电池产业链和玻璃制品三条完整的产业链条为主线,硅质粉体材料和核心装备为补充的发展体系,硅基新材料产业集聚发展的路径十分明晰。被寄予厚望的“玻院系”,也必将遵循省级基地建设规划的指引,在需要重点突破的领域和环节快马加鞭,比如:建设高世代TFT-LCD面板用基板玻璃生产线,重点建设为8.5代及以上高世代液晶面板配套的基板玻璃生产线,提升我国电子玻璃在国际市场的主动权与话语权;建设显示模组用盖板玻璃生产线和触控模组用基板玻璃生产线,为手机和平板电脑等智能终端的显示模组和触控模组进行配套,等等。

我们相信,在可期的未来,以0.1毫米超薄柔性玻璃研发为代表的一系列“卡脖子”关键技术将实现突破,以全国首条浮法8.5代TFT-LCD玻璃基板示范线项目为代表的一批产业化项目将填补空白,以国家玻璃新材料制造业创新中心为代表的一批国字号基地和品牌将不断涌现,助力“千亿硅基”尽早达成。(完)

深度阅读

习近平复信中国丹麦商会负责人
[详细]
壹视界·微视频|“不为一时一事所惑,不为风高浪急所扰”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