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新闻网>>

我在中山街,等你…

-

2024-04-07 17:18     来源: 蚌埠发布客户端
        

地名,不仅仅是一组字符,或一个名称,她是一个地方的文化密码,是一方水土人文历史的见证。地名里,藏着城市的过往。地名是地域文化的载体,地名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为进一步展示蚌埠优秀地名文化,蚌埠发布继“溯源蚌埠”系列之后继续推出“蚌埠地名故事”,聚焦蚌埠老地名,回溯珠城的“前世今生”,从地名看文化,从文化看蚌埠。

感知蚌埠,从了解蚌埠的地名开始。目前,已推出第三季第一期,我在老船塘,等你…;第二期,我在六股道,等你…

今天起推出第三季第三期,欢迎来到中山街。

中山街



以孙中山命名的“中山街(路)”,在全国有近200个。但每条街道却都有着各自不同的故事。它承载着我们在辛亥革命中,结束数千年来的封建帝制,创立新世纪的历史记忆,更何况蚌埠是一座恰好建在民国初始,因津浦铁路通车而兴起的典型城市。



中山街北段(韩金辉拍摄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

蚌埠的“中山街”,当初只是从华昌街到二马路的一条小街,它从北向南,穿过两条刚刚开始繁华的街市,然后穿过华盛街、二马路、中平街到大马路。“中山街”的命名,与当年的马祥斌在蚌埠的故事,有着非常直接的关系。



《1949年蚌埠街景图》(蚌埠市博物馆提供,田万荣摄)



中山街(郭学东截自蚌埠市博物馆《1949年蚌埠街景图》,田万荣摄)

马祥斌(字文伯)在辛亥革命前夕,考入安庆安徽巡警学堂。1907年7月6日,担任会办的革命党人徐锡麟,在举行的毕业典礼上,枪杀安徽巡抚恩铭,当即举行起义。这惊天一击,震撼了清廷。马祥斌作为徐锡麟的学生,亲历了这场革命壮举。起义失败,徐锡麟为保护学生,毅然选择独自担当,悲壮就义。学堂遭到解散后,马祥斌和许多学生因接受革命党人的思想而受到牵连,只得返还家乡灵璧县尹集镇马楼村,不得任用。当时宿灵交界处匪患猖獗,祸害百姓。革命党人为民众救苍生的思想,已经深入马祥斌的心中。为了保护当地民众,他立即提议组织地方武装,藉以自卫。接着他就被宿县政府委任为清乡团长,负责剿匪,受到民众称赞。为此,马祥斌被任为宿州警务所所长。1913年倪嗣冲驻蚌督皖,他被安武军收编任为管带。



中山街(拍摄于1989年,由蚌埠市城市建设档案馆提供)



中山街(拍摄于1994年,由蚌埠市城市建设档案馆提供)

马祥斌被收编在安武军中,任途再次遭遇挫折。原来北洋军阀政府针对蔡锷的护法军队出师北伐,命令倪嗣冲出兵援湘作战。马祥斌部也随同前往。当队伍到达江西赣州时,他发现安武军有的统领行同盗匪,而自己在安庆巡警学堂就受到革命党人徐锡麟熏陶,实在看不惯这种半兵半匪的行为。回来后,他竟然天真地向倪嗣冲密报。他哪里知道,倪嗣冲原本也是个贪婪成性,惯于巧取豪夺的军阀,结果得罪了他的统领,自己也被撤职,只能居住蚌埠,闭门读书写字。



中山街(拍摄于1999年,由蚌埠市城市建设档案馆提供)



中山街角园(拍摄于1999年,由蚌埠市城市建设档案馆提供)

当时淮河南岸的蚌埠集,盐粮码头正在开放。但土匪扰乱市场仍然是一个严重问题,如何免受土匪滋扰,成为商埠发展的大计。1913年成立蚌埠警察机构以来,曾选任了邵伯飞、王世藻、徐骏三任局长,结果并不理想,甚至出现过官匪勾结的情况。这时的倪嗣冲才突然想到马祥斌,他原来是在宿县以打土匪而闻名。于是,1917年倪嗣冲将马祥斌从安武军第二旅补充团团长的职位,调任警察专局局长。这正是维护蚌埠盐粮市场急需要用的人才。



中山街(韩金辉拍摄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

马祥斌这位警察专局局长,以勤政敬业的精神,专业的警务素质,在商埠打击土匪取得很大的影响和成就。由于1919年春的一场火灾,又需要重建蚌埠街市。马祥斌仍旧如此,他跑得更勤了,常常是早出晚归,微服于民众之间。看着大火之后的景象,听着士农工商的议论,他骑在毛驴上琢磨着杜绝再次发生火灾的措施。最后,他通过认真进行城市规划,对街道两侧建房,道路开拓,筹集资金等事项,很快完成了灾后重建。同时,制定了大马路拓宽的计划,第一次专门配备了城市消防设施。让历史上乡集古渡崛起的商埠,告别了“草房时代”,成为历史上的“二期蚌埠”。





俯瞰中山街(拍摄于1999年,由蚌埠市城市建设档案馆提供)

火灾之前的蚌埠街道,连正式命名也没有。马祥斌青年时代在安庆省府巡警学堂时,就在徐锡麟的影响下,接受了孙中山创建中华民国的革命思想。更为重要的原因,是他从被安武军收编后,看到北洋军阀倪嗣冲仍然是个封建军阀,他不仅残酷镇压革命党人,拥护张勋复辟。特别是蚌埠商埠前两任的警察局长,第一任邵伯飞并无政绩,却沽名钓誉用自己的名字把将军府西侧的街道命为“伯飞路”。另一个北洋军阀陈锡安,又跟着用自己的名字在二马路南侧命名了一条“锡安里”。

第二任局长与土匪勾结,成为半官半匪。因此,他要对新修好的街道命名,把孙中山创立民国的革命思想,载入蚌埠这座民国肇始的城市。于是,他就用“中华民国”四个字开头,从头道街与二道街之间,位于街市中心位置的一条小街,首先命名为“中山街”,然后,用“中”字开头,分别命名了“中荣街”“中平街”“中兴街”“中和街”;用“华”字开头,命名了“华丰街”“华大街”“华利街”。用“民”字开头,命名了“民业里”“民安里”“民乐里”;以“国”开头,命名了“国庆街”。随后,用“治安富强”四个字,分别命名了“国治”“国安”“国富”“国强”四个街道的名字,表达了他决心治理社会治安的愿望。





中山街今照(田万荣拍摄于2024年3月)

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挥师北伐,孙传芳急命驻蚌督皖的陈调元出兵赣西北堵击,并在出兵前夕杀害共产党员杨兆成“祭旗”。这时,马祥斌毅然宣布主动接受武汉国民政府领导的北伐革命,受任国民革命军暂编第五师师长。在保卫合肥的战斗中,与直鲁军阀张宗昌激战获胜,升任暂编第十一军军长,后被叛将出卖遭张宗昌秘密杀害。他在蚌埠以“中华民国”开头命名的街,沿用至今。当年只是条土路的“中山街”,新中国成立后,已经从大马路延伸到胜利路,最后到达体育路。它虽然不及几条商业街市繁华,而它承载着蚌埠百年沧桑变迁,以其厚重的历史文化,铺垫着城市文化的底色。

下一期:篾匠街,敬请期待…



来源:蚌埠日报社

策划:朱素贤  特约撰稿:郭学东(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市博物馆顾问)

特约供图:蚌埠市城建档案馆、蚌埠市博物馆、郭学东、韩金辉、田万荣

感谢蚌埠市城市建设档案馆大力支持

编辑:徐捷


深度阅读

家国永念|仰望
[详细]
家国永念|英雄花开映山河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