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俊清
老蚌埠的人都知道蚌埠有条盐巷子,这巷子就位于蚌埠市中心原邮电局的旁边,这是一条长约百米从青年街斜插至淮河路的小巷,不要小瞧这条小巷,它可是有近百年历史的名街名巷。盐巷子实际是个约定俗成的称呼,正名叫西保安里。当然,在它20米远的东边还有一条东保安里的小巷,很少有人知道,后来盖邮电局大楼时被征用了。
说来也怪,虽然名叫盐巷子,但巷里现在没有一家卖盐的商铺,就连70岁以上的老人都没见过巷子卖盐。其实,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的时候,这里确实是盐商聚售盐的场所。在从南至北的巷子里有多家盐铺,每日来买盐的络绎不绝,不仅有本市的城市居民,更有郊县的农民,他们往往用布口袋五斤、十斤地采购。
据祖居生活在这巷子里年近八旬的王洪树老先生回忆:约在上世纪二十年代,他的祖上是从市西郊郑营来到盐巷子买地建房,是最早一批盐巷子业主。当时,巷子北出口的西边还有口小水塘,他家大院南面是大片菜地,之后陆续有人在此建房便形成了之后的盐巷子。最早入住巷子的盐商是徐家和刘家,刘家还兼售碱块。在1956年社会主义工商业改造之前,巷子里卖盐的有七八家,从南至北分别是李家、吴家、周家、赵家、徐家、刘家和韩家,这些商铺大都在巷子靠西边的一溜房屋经营。其中,徐家的铺面和生意做得较大。那时,他们采购盐都是从扬州的淮盐,通过淮河航运成船运来,然后让搬运工用麻袋把盐装上,再用架子车,一车车拉回家。盐商铺面往往是前店后宅模式,卖的盐全是粗盐。
然而,盐巷子的盐商其实是二道贩子,顶端供应盐销售商应是国家在管理。不过,在1956年社会主义工商业改造的浪潮里,这些盐商大多被政府合并至盐业公司。盐巷子也从此没了盐,告别了盐商在此卖盐的历史。
你看,这就是当年盐巷子与盐的真实历史,当年可真算得上是个名副其实的盐巷子啊!
要说把盐用作地名的,全国到处都有,如天津有盐官厅大街,盐官厅胡同,浙江有海盐县,江苏有盐城市,宁夏有盐池县,云南有盐源县,四川有盐边县,河北有盐坨村等……最著名的要数成都市中心的“盐市口”了,那是成都最热闹繁华的地段。为什么叫盐市口,往昔这里肯定有盐商在此售盐,可现在去肯定找不到一家卖盐的,全是一些大型商场和商店,这与咱蚌埠盐巷子没盐可买一样,历史就是这样的相似。
如果是上了点年纪的人都会知道,昔日的盐巷子北口处有个肖家烟酒店,店主是个姓肖的天津老头,他的店里有大量供人烧香的香火出售,甚至还有高档的檀香,天天香火不断,香气袭人。当然,他的老婆也与香有关,是个长年烧香拜佛的小脚神婆。紧挨老肖店的一家据说姓杨,他家门对东有个大院,朱红的两扇大门上却刻有让人难忘的楷书对联,上书“忠厚传家远,诗书礼义长”,想必此户一定是一家有文化的读书人家。巷东北边也有个大院,院主是祖居此地的王家,拥有院内几十间房屋。王家向南有些是堆货的仓库。在偏南的巷东还有一条向东延伸的巷中巷,我两个姓孔和姓庞的同学在里面居住,再后来被淀粉厂收做职工宿舍。巷子的最东南口是杨家茶炉,是一家长年烧淮河水出售的老茶馆。紧邻他家的北面姓阮,阮家婆娘有时也零售食盐,而阮家的对门是米坊街卖粮食李家后门。紧邻李家的南边是盐巷子第一家卖盐的李麻子家。
要说盐巷子的光荣史,还应当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那时盐巷子曾开有两个工厂,一个是木器厂,主要生产家具;一个是地方国营的皮革厂,皮鞋车间、帆布车间和皮箱车间及厂部科室都在这里,曾有四五百名工人在此上班,产品曾销往全国各地。
现今的盐巷子却是旧貌换新颜,以往的那条从青年街斜插淮河路的巷道依然便利通畅,似乎还比以前宽敞了许多,并设置了多张供人休息的长条椅,地面也成了平坦的水泥路。而在拆除往日的旧房处新建的三栋大楼却迎来了百十户喜迁新居的居民。
蚌埠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皖ICP备07008681号-1 皖网宣备070018号 皖公网安备34030002000168号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邮箱 bbrbs@bbnews.cn 举报电话 (0552)40174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