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报融媒体记者 谢勋章 文/图
春和景明,走进怀远县双桥集镇刘碾村,道路宽敞平坦,房屋错落有致,绿树成荫,花香四溢,村民或田里忙碌,或散步聊天、或跳广场舞,享受着安逸而和睦的生活……
近年来,刘碾村紧紧围绕“党建强、发展强”目标,以党建引领为核心,抓住村集体经济发展这个“牛鼻子”,走出了一条强村富民之路。202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100万元,可支配收益近70万元。
罗万江(右)到赵勇大棚查看蔬果长势
建强班子队伍 筑牢发展根基
刘碾村党总支将班子建设作为集体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在换届选举中把6名政治素质高、发展意识强、群众基础好的党员选入村“两委”班子。新班子深入调研村情,制订中远期发展规划,明确以特色种养和深加工为主导、乡村旅游为补充的产业方向。同时,定期组织党员学习农业技术与管理知识,提升“双带”能力,为村集体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春耕时节,12亩金银花现代化示范园内,地膜在阳光下泛着光泽,一垄垄金银花苗整齐排放。刘碾村党总支书记陈春站在田埂上,手指拂过嫩绿的枝条,语气中透着笃定与自豪:“金银花亩产650斤,保底售价10元/斤。现在带动村民扩种至50亩,亩均增收4000元。”
近年来,刘碾村通过回收村集体土地、沟塘等资源45亩,发包出租增收5.53万元;对学校、敬老院等集体资产招标出租,增收3.2万元;推进土地流转260亩,统一经营后群众与村集体增收2.13万元。数据显示,该村集体经济收入实现三级跳,从最初的50万元,一年一个台阶,目前已达100万元,可支配收益近70万元。“我们在镇里的园区还有投资,相关回报到账后,村集体经济收入还会更高。”陈春骄傲地说。
整合资源要素 释放发展潜能
眼下,圣女果即将上市,驻村第一书记罗万江来到农户赵勇的种植大棚,弯腰摘下一颗色泽鲜亮的圣女果,“我这边可以提供销售门路,如果需要,随时找我……”
“以前下雨,门前泥泞不堪,现在路修好了,再也不用担心了。”为帮助农户张德龙扩大鹌鹑养殖规模,水泥路已修到养殖大棚前,张德龙握着罗万江的手,“这路啊,不仅是水泥路,更是咱老百姓的‘致富路’!”
近年来,刘碾村创新实施“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成立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开展规模化经营。通过集体土地、资金入股,农户以技术、土地经营权、劳动力入股,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共同体,降低了生产成本,提升了市场竞争力。
同时,罗万江积极招商引资并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谋划建设鹌鹑肉、蛋、粪便加工厂,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他站在村集体经济产业园规划图前,目光灼灼:“我已经给咱们村的特色农产品申请了‘刘碾村’商标。接下来,咱们不仅要让鹌鹑‘飞’出乡村,更要让‘刘碾村’三个字成为品质的代名词。”
此外,刘碾村依托自然田园风光和民俗文化,谋划整合各类民俗资源,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打造特色旅游景点,带动餐饮、住宿等服务业的发展。
凝聚发展潜力 共享发展成果
“近期,村集体经济出资将村里的老化路灯更换为太阳能路灯,目前已进入询价阶段。”暮色中,陈春站在村口望着主干道上几盏忽明忽暗的老旧路灯,“这一步,咱们不仅要走稳,更要走出‘绿色发展’的新路子。”
此外,村党总支坚持发展成果惠及全体村民,每年从村集体收益中支出近20万元改善基础设施。2021年以来,村“两委”奖励慰问村里品学兼优的学生和参军入伍青年15人,18000元;5万元物品(或现金)慰问困难群众、老党员和做出突出贡献村民。这些举措不仅让村民共享发展红利,也激发出参与集体经济的积极性。
村民张大爷感慨地说:“以前村里穷,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现在好了,村里有了产业,大家在家门口就能挣钱,日子越过越有盼头。”
如今的刘碾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村民生活蒸蒸日上。
蚌埠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皖ICP备07008681号-1 皖网宣备070018号 皖公网安备34030002000168号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邮箱 bbrbs@bbnews.cn 举报电话 (0552)40174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