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唐 伟
清明假期,再次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故乡。午后,小院闲坐,大家拉着家常,畅叙亲情,你一句,我一句,好不热闹。
“难得回一趟老家,带你去湖里挖蒿苔吧!”堂弟满脸期待地看着我。
“走!”我干脆利落地回答道,中午餐桌上吃的农家菜让我回味无穷,听说都是产自本乡本土的,带着好奇早就想出去转转。
我们的目的地是村庄南头,那一大片淮河岸边的洼地。汽车穿行在田野间,春天的到来,让一切的事物都鲜活了起来,蓝天上叽叽喳喳的鸟儿掠空飞过,春树上的各色花儿吐露芬芳,田间地头的野菜也争先恐后地萌发。
我们要采的芦蒿,别名极多,老家人称其为蒿苔。其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在老家的滩地、坡地、田头地角,日常中触目可见。
作为食材的蒿苔,青嫩时光极其短暂,采摘和享用都得及时。这不,还未到地头,就远远望见人影晃动,耳边不时传来笑语声声。走近细瞧,有男有女、有老有少,叽叽喳喳十几号人,正弓着腰在田地里搜寻。看来当丰富的食品让我们眼花缭乱,野菜并没有失去人们的宠爱,相反情有独钟的人依然大有人在。
站在地里,经过堂弟的一番点拨和实地观察,从色、形、味三条途径入手,我已经可以分清楚哪些是蒿苔哪些是杂草,剩下的就是弯腰采摘了。一手轻抓茎叶部分,露出根部,一手用力掐断,起初还兴致很浓,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平日里不爱运动的我逐渐觉得腰酸腿疼,身子踉跄不稳。
“够吃一顿了,回吧?”我急切地对着堂弟说。
“回、回、回,家里边也等急了。”看着我狼狈的样子,堂弟笑呵呵地回复着我。
回到家,大伙一起掐的掐、择的择,很快一堆青里带红的茎出现在了菜盆子里,散发着独特的清香。善于掌勺的婶子把锅烧热,先是放油、放入咸肉、搁上各种调料,大火猛炒,最后加入蒿苔翻炒出锅。翠绿的蒿苔配上暗红的咸肉加之火红的辣椒,看着就让人垂涎三尺。入口,更是春天的味道,经久回味,一时放不下筷子。饭桌上,爱唠叨的叔叔,开始给我们忆苦思甜,说起曾经苦难的往事以及这种荒野之物不受人待见的过往,不时让人唏嘘不已。
蒿苔,是春天的使者,是生活的诗篇。在不知不觉中,这样的寻常野菜却成了人们餐桌上的美味佳肴?想想应该也就是在这些年,人们的日子变得越来越好了,日常的食谱从碳水化合物摄入不足,变成高糖、高盐、高脂肪、高热量食品,导致能量过剩、体重超标。于是,追求绿色生活,合理膳食,成了人们新的追求,也催升了野菜的身价。
淮河两岸春色美,人间芳菲四月天。走进田野,采一捧蒿苔,把春天芬芳的味道留在了眼眸和唇齿之间,这分喜悦,这分情缘,这种感恩大自然的心情,是多么的惬意,又是多么的幸福啊。
蚌埠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皖ICP备07008681号-1 皖网宣备070018号 皖公网安备34030002000168号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邮箱 bbrbs@bbnews.cn 举报电话 (0552)40174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