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福建省环境院所长论坛在漳州召开
——共绘绿色创新协同发展新蓝图
6月28日,第三届福建省环境院所长论坛在漳州闽南师范大学隆重召开。本次论坛由福建省环境科学学会与闽南师范大学联合主办,以“绿色创新·协同发展——资源环境领域人才培养与科研突破”为主题,汇聚近百位全省环境领域专家学者、科研院所负责人,通过5场特邀主旨报告、4个分论坛及25个专题报告,共商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路径,共谋环境学科发展未来,为新时代环境人才培养凝聚共识,为“双碳”目标实现与美丽中国建设注入科技动能。
闽南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张宏怡在致辞中指出,高等院校与环境科研院所是推动资源环境领域产教融合、科研协同创新的核心力量,在探索绿色低碳发展路径、助力生态文明建设与高质量发展、培育高水平生态环境科技人才队伍等方面肩负不可替代的使命。她强调,福建省环境院所长论坛作为政产学研用跨界交流合作的高质量平台,未来将持续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以生态环境科技创新提升治理效能,推动科技人才培养特别是青年人才培育工作向纵深发展。
福建省环境科学学会常务副理事长曾宪华表示,环境科研院所作为福建生态文明建设的“智慧中枢”,不仅汇聚人才、设备与数据等关键资源,更承载着守护八闽生态屏障的科研使命。论坛聚焦学科前沿,发布年度学科进展,围绕全省主要环境问题开展研讨,为学科建设顶层设计指明方向;强化“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着力挖掘和托举青年人才,通过优秀论文评选与学科建议征集搭建成长阶梯。他呼吁,院所长们需立足福建山海资源禀赋与环境治理痛点,优化科研方向布局,推动科研成果扎根八闽大地,营造风清气正的科研生态。
论坛期间,闽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李顺兴教授、厦门大学福建台湾海峡海洋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站长黄邦钦教授、莆田学院副校长刘明华教授、福建农林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院长蒋瑀霁教授、福建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石成春教授级高工先后作主旨报告,深度探讨生态环境保护与科技创新的融合路径,并与参会学者展开热烈互动。
在专题报告环节,来自全省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的专家学者围绕环境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关键技术突破等议题分享最新成果。福州大学介绍“卓越工程师”导向的环境专硕产学研协同培养体系,通过课程改革、实践基地建设与“双导师制”,显著提升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与龙净环保等企业共建研究生产教融合专班,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无缝对接;福建理工大学构建城镇人居环境类专业群“四维一体”育人模式,通过思想统领、专业协同、课程融通和实践赋能,荣获福建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福建师范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碳中和现代产业学院则紧密围绕国家“双碳”战略,构建多学科交叉融合体系,推动科研创新与人才培养深度融合。
技术创新与科研突破是本次论坛的亮点。福建省环境保护设计院有限公司提出AI背景下环保单位转型路径,从客户端、管理端、员工端三方面构建智能化体系;福州市环境科学研究院针对重点行业VOCs污染,建立排查整治与长效管控机制;闽南师范大学团队深入研究福建省臭氧生成敏感性及区域传输规律,为精准治污提供科学依据;福建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开发高空间分辨率大气污染源清单,为臭氧污染管控与清洁低碳转型提供关键数据支撑。
此外,论坛还聚焦深水型湖库蓝藻水华防控、工业废水深度处理技术、柴油车低温氮氧化物排放控制、微塑料生态影响等前沿领域,展示了一批具有应用前景的科研成果,为福建省生态环境治理提供技术支撑。
作为论坛重要议题,福建省全域生态环境科普平台建设引发广泛关注。曾宪华指出,当前科普工作存在资源分散、覆盖面有限、形式单一等短板,亟需构建协同高效的工作机制、优质多元的科普资源库与专业创新的科普人才队伍,整合九地市学会、院所、高校及企业资源,打造具有福建特色的生态环境科普品牌。
此次论坛的召开,为福建省环境领域专家学者搭建了高水平交流平台,进一步凝聚了绿色创新与协同发展的共识。与会专家表示,将以论坛为契机,深化跨机构、跨领域合作,集中优势力量攻克环境科技难点,培育高素质专业人才,为守护八闽绿水青山、建设美丽福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郑志勇)
【广告】免责声明:本内容为广告,不代表蚌埠新闻网的观点及立场。所涉文、图、音视频等资料之一切权力和法律责任归材料提供方所有和承担。蚌埠新闻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对此文字、图片等所有信息的真实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蚌埠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皖ICP备07008681号-1 皖网宣备070018号 皖公网安备34030002000168号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邮箱 bbrbs@bbnews.cn 举报电话 (0552)40174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