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阶段。茶产业作为传统特色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转型升级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黄山区作为"太平猴魁"核心产区,拥有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和悠久的茶文化历史,但在茶旅融合发展过程中仍面临诸多挑战。基于此,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实践团队开展本次调研工作。
实践团队在安徽财经大学校门口进行合影留念
调研工作概述
安徽财经大学实践团队深入黄山市黄山区开展茶产业专题调研工作。考察期间,工作组对古诗里生态农庄、猴坑村及九鲤茶叶有限公司等典型样本进行系统调研,通过实地走访、深度访谈与文献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全面把握当地茶旅融合发展现状。调研团队重点关注茶产业与文化旅游的融合程度、发展瓶颈及突破路径,为后续制定科学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生态农庄运营实态
古诗里生态农庄位于太平猴魁与黄山毛峰核心种植区域,是该地区较具代表性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该农庄建立起从茶园种植管理到茶叶加工销售的全产业链条,在生产过程中注重生态环境保护,采用绿色防控技术保障茶叶品质。凭借紧邻黄山风景区的优越区位条件,农庄开辟了传统制茶技艺展示区域,为过往游客提供观摩体验机会。现有经营模式呈现出明显的生产主导特征,文化旅游项目尚未形成完整体系,相关配套设施有待完善提升。农庄负责人表示,希望在未来发展中能够引入更多文化体验项目,提升游客参与度和停留时间。
团队在黄山古诗里茶庄进行调研
传统村落发展现状
在太平猴魁主产地猴坑村,调研组发现当地仍维持着传统的茶叶生产经营方式。村内分布着众多家庭式茶叶作坊,形成前店后坊的产销格局,这种模式虽然灵活,但存在标准化程度低、产品质量不稳定等问题。值得注意的是,村中保存完好的清代石拱桥和古茶园等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遗存尚未得到有效开发利用,文旅潜力未能充分释放。游客在此停留时间普遍较短,消费模式单一,难以带动相关产业发展。邻近的新明乡虽然拥有丰富的古道资源和优美自然景观,但由于缺乏整体规划协调,这些优质资源未能与茶产业形成良性互动,制约了区域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猴坑村党委服务中心
企业创新实践案例
九鲤茶叶有限公司作为当地龙头企业,在产业融合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该企业将生产基地部分区域改造为传统工艺展示场所,安排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现场演示茶叶加工的关键工序,让游客直观了解茶叶制作过程。通过建立稳定的原料收购机制,企业带动周边农户参与产业链的配套环节,实现互利共赢。目前企业在产品深加工、品牌建设和文化资源整合等方面仍面临发展瓶颈,需要进一步突破。企业负责人反映,希望在政策支持、人才引进等方面获得更多帮助,以推动企业转型升级。
九鲤企业创始人向团队成员介绍制茶工艺
主要制约因素分析
深入调研发现,当前发展主要受多重因素制约。首先,部分经营主体对产业融合的理解有待深化,发展理念需要更新提升。其次,专业人才和基础设施的短缺严重制约项目推进,特别是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复合型人才较为匮乏。最后,管理体制机制有待优化完善,部门之间、区域之间的协调配合需要加强。这些因素相互交织,共同影响着茶旅融合的深度发展。
发展建议与展望
针对现存问题,调研组提出系统性的发展建议。首要任务是制定科学合理的全域发展规划,统筹各类资源要素配置。其次要选择条件成熟的区域开展试点示范,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同时要构建政府、企业、农户多方参与的协作机制,形成发展合力。此外还需要完善相关配套政策措施,为产业发展提供制度保障。最后要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加强专业技术培训,提升从业人员素质能力。通过多措并举,推动茶产业与文化旅游深度融合。
茶叶加工场其一地外景
调研的深层价值与实践启示
本次调研不仅系统梳理了黄山区茶旅融合发展的现状与问题,更揭示了传统农业转型升级的普遍规律。研究发现,实现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于构建"文化引领、产业融合、科技赋能"的新型发展模式。通过深入挖掘茶文化内涵,创新产业融合形式,完善政策支持体系,才能真正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此次调研形成的成果,不仅为黄山区茶产业发展提供了具体参考,也为同类地区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有益借鉴。未来,需要持续深化产学研合作,推动调研成果转化落地,为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贡献智慧力量。
(撰稿人:江俊蕾 刘晰 摄影:胡玉婷)
【广告】免责声明:本内容为广告,不代表蚌埠新闻网的观点及立场。所涉文、图、音视频等资料之一切权力和法律责任归材料提供方所有和承担。蚌埠新闻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对此文字、图片等所有信息的真实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蚌埠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皖ICP备07008681号-1 皖网宣备070018号 皖公网安备34030002000168号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邮箱 bbrbs@bbnews.cn 举报电话 (0552)40174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