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8月13日电(赵海军)人工智能(AI)作为当今科技领域最具变革性的力量之一,正与建筑业深度融合,推动建筑业从传统建造向现代智造跨越。
8月13日,恰逢广联达成立27周年,广联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袁正刚接受新华网专访,畅谈其关于AI、关于行业转型的诸多观点。他表示,广联达将以“产业AI”为核心驱动力,打造支撑建筑全生命周期各阶段、各项业务的应用软件体系,赋能建筑企业数字化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
建筑企业需借助“产业AI”打造精细化管理能力
“当前,传统建筑业发展面临施工面积持续下降、产值利润率持续下降、住宅用户满意度低‘三重困境’。”袁正刚分析,行业给出了“好房子”+“好科技”的“最优解”:驱动建筑业转变发展模式,打造“安全、舒适、绿色、智慧”的“好房子”,满足美好生活需要;以“好科技”推动建筑企业转型升级、降本增效,赋能“好房子”建设,促进建筑业高质量发展。
袁正刚认为,产业AI是赋能“好房子”建设的“好科技”。产业AI重构工程建设价值链,对于建筑业实现更高水平的安全性、可持续性和盈利能力至关重要。
广联达董事长袁正刚向行业人士阐述“产业AI”理念
据介绍,作为国内知名的数字建筑平台服务商,广联达早在2015年就设立AI研发团队,并在2023年启动All in AI战略,发布建筑行业AI大模型AecGPT和行业AI平台,实现AI赋能建筑行业数字化发展新突破。
“今年,广联达对产业AI进行了全方位思考。”袁正刚表示,产业AI不是通用AI的简单移植,而是通用能力、行业知识和专业软件的深度融合,核心价值是激活、放大企业能力。建筑企业尤其是民营建筑企业从传统建造向现代智造跨越,亟需借助产业AI,打造更高品质的建筑产品,从粗放型发展模式迈向精细化发展模式。
推动产业AI应用场景落地 重塑工程建设价值链
“‘好科技’不是‘炫技’,也不是时兴一时的‘热点’,而是能为企业省钱、省心、省力的务实技术。”在袁正刚看来,产业AI“好科技”落地,需要产业引领者坚定发展方向,解决可解释性、专业性、实时性与稳定性问题,打造可落地、好应用的产品。
广联达聚焦工程建设核心场景,将“AI+精细化管理”理念贯穿建筑生命周期,打造“设计一体化、成本精细化、施工精细化”高价值场景。
设计一体化方面,方案设计AI产品CONCETTO可基于大数据能力,快速生成多套规划方案,同步实现秒级成本构成测算。同时,可通过数维协同平台的“云+端”数据级协同模式,确保多专业数据的准确性与一致性。数维设计产品直接从BIM模型中提取核心限额指标,确保项目成本全程可控;设计成果基于标准数据格式,高效向成本、造价、施工阶段延伸,实现数据资产沉淀与流转。
成本精细化方面,通过AI+数据驱动项目成本精细管理,提供成本测算核算一体化方案,帮助企业建立成本标准体系、数字化作业体系、人才能力体系,赋能于“合理中标”“定准目标”“管好过程”三大场景,实现每一个项目算盈。
施工精细化方面,广联达聚焦“人材机”等生产要素的精细化管理,数字化物料管理系统,助力项目物资管理低门槛,高成效,帮助项目材料止损1个点;数字劳务管理系统,助力企业实现监管无忧、风险可控、费用节流、工效提升;群塔调度“无人化”解决方案实现吊钩可视化、塔司身份识别、塔吊防碰撞、远程自动驾驶等,实现塔吊安全、高效率作业;项目数据决策系统(PMsmart)让项目经理决策烦恼少一点、项目利润多一点(1%);企业综合项目管理(PMLead)打造数字企业,实现预警响应率100%、业务数据线上归档率提升20%、整体重大节点达标率提升10%。
坚持创新引领 发布AI+公路量控解决方案
广联达在产业AI领域打造的创新性、引领性精细化管理落地方案,为建筑业从传统建造向现代智造跨越注入了强大动力,体现出其在数字建筑领域的持续创新能力和实力。
在日前举办的2025年公路建设科技创新交流大会上,袁正刚针对公路工程施工成本管理普遍存在的“前期算不清、过程管不住”问题,带来了“AI+公路量控解决方案”。方案基于精准的动态工程量,以量控为抓手、AI+BIM数字化技术为手段,抓源头,高效精准算量,两周核算完十亿级项目工程量;控过程,部位级量控,助力降低2%~4%混凝土损耗率,降低1%~2%钢筋损失,降低劳务超结率;促改进,每周部位成本核算,让核算与现场零偏差。真正实现工程量贯通、两量部位量控、成本核算溯源,让项目成本管控更简单、更高效,实现项目利润提升1%。
广联达“AI+公路量控解决方案”核心价值展示
追风赶月莫停留,平芜尽处是春山。在产业AI推动下,“好科技”赋能“好房子”建设、促进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图景逐渐清晰。正如袁正刚所言:“建筑业正迎来全面数字化转型的最佳时期。我们不仅要做建筑业数字化转型的使能者,更要成为新质生产力的生态构建者。”
【广告】免责声明:本内容为广告,不代表蚌埠新闻网的观点及立场。所涉文、图、音视频等资料之一切权力和法律责任归材料提供方所有和承担。蚌埠新闻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对此文字、图片等所有信息的真实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蚌埠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皖ICP备07008681号-1 皖网宣备070018号 皖公网安备34030002000168号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邮箱 bbrbs@bbnews.cn 举报电话 (0552)40174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