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时光流转,硝烟散尽的和平年代里,那些曾用血肉之躯筑起民族脊梁的身影,并未被岁月尘封。他们的故事,如同深埋地下的矿藏,等待着被铭记与传承。追寻着这份穿越烽火的精神印记,采访组一行踏入了蚌埠市一处宁静的居所。
当话题触及八十多年前那段烽火连天的抗战岁月时,98岁的靳虎堂老人的双眼,刹那间被一种难以言喻的光彩点燃。那些早已镌刻进骨髓、融入血液的记忆,伴随着他沉稳的讲述,一幅厚重的历史画卷,在我们面前缓缓铺展开来。
少年心中的抗日火种
儿童团员卖鸡蛋智取情报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那时候,我参加了抗日儿童团。儿童团的任务就是站岗放哨、查路条。”那一年,年仅10岁的靳虎堂手执红缨枪在村头站岗,帮八路军传递消息。
1938年,日军铁蹄踏碎山西黎城的宁静,年幼的靳虎堂亲眼目睹了日军对百姓的屠杀,这笔血债像烙铁在他心里深深刻下烙印。
1939年,12岁的靳虎堂接到党组织的一项任务:前往已经被日军占领的黎城县城取一份重要的情报。靳虎堂伪装成小贩,挎着一篮鸡蛋,来到县城门口,他把鸡蛋篮摆放在卖香烟、瓜果的小贩中间,大声吆喝起来。听到吆喝声,守城门的几个日本鬼子和伪军一窝蜂地拥了过来,霎时间就把一篮鸡蛋抢劫一空。靳虎堂急得哭喊:“给我鸡蛋钱,没有钱,我回家要挨打!”可日伪军根本不理会眼前这个衣服又脏又破的小孩。于是,他又哭着央求道:“放我到城里找我姐夫讨点钱吧,我回家好交账。”抢了鸡蛋的几个鬼子听他这么一说,倒也没有起疑心,他便“哭哭啼啼”地进了城。
在指定的接头地点,靳虎堂用暗号取回了情报,返程时还笑着对鬼子喊:“只要你们让我进城讨到钱,我下次还给你们送鸡蛋!”看着他“乖巧”的背影,没人知道这个抗日儿童团员刚完成一场生死较量。
杨树林里邓小平同志讲课
为少年指明了方向
1942年,15岁的靳虎堂正式入伍。当时他并没有马上被派上战场,而是在抗战建国学院学习。同年8月,靳虎堂入党。
1942年秋天,抗战建国学院与太行一中、二中、三中合并为“太行联中”,成为培养抗日干部的摇篮。滕代远、陆定一、李公仆、茅盾等都来校作过报告。最让靳虎堂难忘的,是时任中共中央北方局代理书记、晋冀鲁豫中央局书记、晋冀鲁豫军区政委的邓小平同志讲课。
那天清晨,集合号突然响起,师生们迅速集合到村南的一片树林里,排着整齐的队伍等待。村南的这片树林,可以说是一个天然的大课堂。杨树叶很茂密,隐隐约约地遮着阳光,南面不远处是清漳河。
不久,校长李棣华陪着一位个子不高、穿八路军军服、打着绑腿、系着皮带的人走来。“今天来给大家上课的是邓小平政委!”话音刚落,掌声雷动。邓小平带着浓重的四川口音连声说:“老师们好!同学们好!”
那堂课像一盏灯,照亮了少年的心。老人回忆道,“这一堂课让我终生难忘。”
没有课桌,没有茶水,邓小平站在杨树下,从当时政治局势的分析,讲到青年运动的方向,讲到新中国的未来设想……靳虎堂至今记得,整整一上午,静谧的杨树林里,沙沙的写字声和邓小平铿锵有力的讲课声交融在一起。大家在讨论时纷纷表态:一定要遵照邓政委的指示努力学习,早日奔赴抗战第一线,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虎子有股虎气
初当指导员首战成英雄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但有些地区残留的日军仍在负隅顽抗。因此,太行军区部队遵照朱德总司令命令向残余日军进攻,收复失地。
焦作市是豫北重镇,有铁路、发电厂、煤矿,是重要的战略要地,日军占领焦作后一直派重兵把守。9月初,攻克焦作的战斗打响。时任太行军区第八分区锄奸科见习干事的靳虎堂随队参战。接近城边时,部队遭铁丝电网拦截,突击战士伤亡较大。指挥员调整战术,用长木把柄大铡刀砍断铁丝网,以木门板铺路,突击队员冲入城内。靳虎堂和战友们紧跟部队进城,消灭日伪军,抓汉奸、肃敌特,焦作重新回到了人民手中。
抗战胜利后,靳虎堂来到新组建的中原野战军第9纵队。1947年9月,9纵在横新公路打歼灭战,刚改任连队指导员的靳虎堂首次到前沿阵地杀敌。9月10日,敌师长武庭麟所部落入伏击圈,双方展开激战。靳虎堂所在连队担任北月料村阻击任务,工事未修好就遭敌后卫部队190团猛攻。
敌人多次反扑,火力凶猛。靳虎堂命令炮班:“两门小炮,瞄准敌群,轮番轰击!”此举有效迟滞了敌人的攻击,给连长调整部署争取了时间。靳虎堂沉着指挥,配合连长调机枪班火力,与敌人反复拉锯直到天黑。最终,友邻部队把包围的敌191团消灭,武庭麟带着残部逃向洛阳,这就是著名的中岳伏击战。
事后,在团祝捷大会上,政治处主任张彬把一朵“杀敌英雄”的大红花挂在了靳虎堂胸前,夸赞道:“没想到呀,虎子竟有这样一股虎气!初当指导员,首战成英雄。”
永不褪色的冲锋
98岁仍在“新战场”
岁月染白了双鬓,却从未冷却那颗滚烫的心。98岁的靳虎堂,他的“冲锋”从未因硝烟散去而停歇。
2000年,当73岁的他看到干休所的年轻人在学习电脑,那份刻在骨子里的倔强瞬间被点燃。“虎爷老翁2012”——这是他在网络世界的番号。个人签名掷地有声:“扛过锄头背过枪,勤奋一生不虚狂。”在信息奔流的时代,他敏锐地守护着历史的真实。每当网络上出现抹黑英雄的杂音,他便化身“网络卫士”,以亲历者的身份挺身而出。老花镜下,他凝神屏息,一个键一个键地敲击,将烽火岁月的记忆凝练成18万字的回忆录《一勺水》,后又续写两本书,字字千钧,共35万字。
然而,“扛过锄头背过枪”这七个字,却根本无法概括这位热爱学习战斗英雄革命的一生。华北解放纪念章、中原解放军淮海战役纪念章、渡江胜利纪念章……才是这位老英雄战斗人生的最好概括。
靳虎堂用跨越世纪的生命轨迹,诠释了“初心”与“使命”最厚重的注脚:爱国,是民族危亡时舍生忘死的挺身而出,更是和平岁月里对信仰矢志不渝的坚守。这份精神,如同太行山的磐石般坚韧,如同清漳河的水流般绵长,早已融入民族的血液。
采访结束时,老人挺直了曾浴血奋战的脊梁,唱响了那首刻入骨髓的《大刀进行曲》:“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抗战的一天来到了……冲啊……杀!”歌声虽已沙哑,却带着当年太行山上的凛冽寒风与热血豪情,震人心魄。
今日的和平与繁荣,是无数先烈用血肉之躯铺就;守护历史的真相,捍卫英雄的荣光,传承不屈的精神,是我们后来者不可推卸的使命。唯有铭记那血与火的淬炼,深知胜利的来之不易,才能让这用生命换来的山河无恙、薪火永续。前辈的冲锋从未褪色,吾辈的传承,亦当如此!(蚌埠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何 沛 通讯员 李 箫 文/图)
编辑:徐捷
蚌埠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皖ICP备07008681号-1 皖网宣备070018号 皖公网安备34030002000168号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邮箱 bbrbs@bbnews.cn 举报电话 (0552)40174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