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想着家门口的食堂能解决吃饭难题,可要么菜品种类少,要么周末没晚饭,实在不太方便。”家住松江区的王阿姨道出了不少居民的心声。近日,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小食堂大窗口”实践队走进上海市16个区的52家社区食堂,倾听老年居民心声时,这样的反馈并不少见。作为应对人口老龄化、完善社区服务的重要载体,上海社区食堂历经数年发展已形成规模体系,但调研中发现,这道“民心餐”在落地过程中仍存在诸多可优化之处,亟待精准施策、持续提升。
贴近实际需求,优化“适老餐”服务
从居民实际体验出发,社区食堂在服务时间、菜品设置等方面仍有提升空间。部分食堂双休日及节假日不提供晚餐,与“节假日子女不在家,更需食堂保障”的老年群体需求存在一定脱节。在菜品方面,一些食堂存在种类不够丰富、新鲜度有待加强等情况,未能完全达到每日至少提供12个菜品及12种食材的规范要求。同时,小份菜、特惠套餐等服务未能有效宣传,使得不知情的老人面临“点多浪费、点少不够”的困难。
老年人对健康饮食的需求也应得到更好满足。调研显示,90.8%的老年人期待食堂落实“少油少盐少糖”的适老化标准,但部分食堂尚未设立相关专区,也有老人反映菜品偏硬、米饭口感不佳,难以适配高龄及有特殊健康需求老人的饮食需要。
关注运营细节,筑牢“放心餐”体验基础
《社区长者食堂服务规范》对人员培训、设施维护、卫生管理等已有明确要求,实际运营中仍存在执行不到位的情况,影响了居民对“放心餐”的信任。
在就餐环境方面,部分食堂在细节管理上存在不足,如灯光昏暗、通风欠佳、设施陈旧、卫生间清洁不及时等问题,降低了整体用餐舒适度。部分食堂空间布局不够合理,座位密集、通道狭窄,既不利于高峰时段疏导,也给日常清洁消毒带来一定难度。
服务人员的专业素养也有待进一步提升。调研中发现,部分食堂存在工作人员未规范佩戴手套、收银环节未及时给老年人兑现优惠、与老人沟通不畅等现象。每年至少8小时的适老服务培训需真正落到实处,避免流于形式。
智慧化服务的推广应兼顾老年人实际使用习惯。目前,仍有许多社区食堂未提供线上订餐服务,同时据调研数据显示,有74.1%的老人从未使用过相关功能。不少老人因不熟悉手机操作、担心信息泄露等原因,对智慧点餐持谨慎态度。推进服务数字化的同时,需保留并加强人工服务辅助。
此外,社区食堂的知晓度和识别度也有待提升,调研数据显示,有18.7%的受访者表示不了解该服务,部分远郊居民反映难以区分社区食堂与普通餐馆。
多方协力共促提升,让社区食堂更暖人心
增强服务弹性,根据老年人实际就餐习惯灵活调整营业时间,特别保障双休日与节假日供应;丰富菜品类型,主动推介小份菜、特惠套餐,并定期征集居民意见、动态调整菜单;设立“少油少盐少糖”专区,强化健康膳食服务。
打磨服务细节,加强从业人员的适老服务能力提升,注重与老年群体的沟通技巧,通过公开食材来源、价格明细等方式提升服务透明度;在推行智慧服务的同时,保留人工点餐、现金支付等传统服务方式,开展手机操作辅导,帮助老人跨越“数字鸿沟”;线上线下同步宣传,体现社区食堂特色。
社区食堂的核心始终是“人”,只有真正围绕居民需求不断优化服务,才能让这道“民心餐”既暖胃,更暖心。(作者:李佳乐 翁旖涵)
【广告】免责声明:本内容为广告,不代表蚌埠新闻网的观点及立场。所涉文、图、音视频等资料之一切权力和法律责任归材料提供方所有和承担。蚌埠新闻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对此文字、图片等所有信息的真实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蚌埠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皖ICP备07008681号-1 皖网宣备070018号 皖公网安备34030002000168号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邮箱 bbrbs@bbnews.cn 举报电话 (0552)40174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