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新闻网>> 社会

淮水乘风入黄海,青天万里送沧波

2025-09-05 19:49     来源: 蚌埠发布客户端
        

夏末的盐城滨海,长空如洗,一条巨龙般的水道劈开苏北平原,携着千里奔流的磅礴气势,一路向东,直赴黄海。水天相接处,鸥鸟翔集,云水激荡,仿佛天地间正在上演一场自然与人文交汇的壮美交响。

技术创新,打造智慧工程

在滨海县城东侧,淮河入海水道和张家河交界处,高高隆起的堤坝上一个崭新的建筑耸立,这是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张家河闸站。

张家河闸站一头连接着滨海县城,一头连接着淮河入海水道。在这个闸站,盐城市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心主任仓基俊向采访团介绍了这个国家重大水利工程先导项目的技术创新:“5个泵站均采用最复杂的立式轴流泵,我们创新采用施工与可视化动画相结合的方法,开创了行业先河。”

张家河闸控制室内,大屏幕上跳动的数据诉说着现代治水的智慧。工作人员轻点鼠标,上游来水、潮汐预报、气象数据瞬间汇聚成一道道指令。“我们现在与上游工程实现智能化联动,就像给千里淮河装上了精准的调控大脑。”

2022年7月开工,17个月建成投运——张家河闸站的建设跑出了“加速度”。工程总投资1.8亿元,拆除老涵闸,新建闸站结合的综合枢纽,泵站总装机容量6250千瓦。“工程使滨海县城抽排标准达到10年一遇。”仓基俊说。

站在新修筑的堤岸上,可以看到生态护坡与消浪林带有机结合。这种设计既考虑了防洪安全,又兼顾了生态效益,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治水理念。

仓基俊指向远处的消浪林带:“这些树木将来不仅能消减风浪冲击,还会成为白鹭、苍鹭等鸟类的栖息地。我们要打造的是一条会呼吸的生态廊道。”

系统治理,谱写安澜新篇

淮河于滨海县扁担港汇入黄海,入海口“泾渭分明”,浩渺烟波从容铺展,浊流清波在此相拥而不相争,云影天光尽数沉淀于粼粼万顷,仿佛大地最终将千年奔涌化作深沉的叹息。南北风云在此交融,沧桑故事沉淀为宽阔河床上温厚的回响。

淮河入海,展示的不是终结,而是奔赴浩瀚前的庄严宁静。

这片宁静来之不易。淮河曾因黄河夺淮入海,防洪难题困扰人类700多年,被称为“最憋屈的河流”。

1998年,淮河入海水道一期工程开工,2003年主体完成,结束了淮河无独立排水入海通道的历史。

2022年7月,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正式开工。这项工程是国务院确定的172项重大战略性水利工程之一。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沿线众多水利工程建设。这些工程相互配合,共同构成淮河下游的防洪保障体系。

在张家河闸下游的海口枢纽建设工地上,更宏大的工程正在推进。南水北调东线江苏水源有限责任公司项目代建负责人刘延军站在指挥平台上:“这里是淮河入海水道的末级枢纽,改扩建后设计行洪流量将从2270立方米/秒提高到7000立方米/秒。”

工程概算投资11.12亿元,工期42个月。目前新北闸复合桩及地连墙等基础处理工程已全部完成,正在进行闸室墩墙及翼墙等主体结构施工。“截至当前,累计完成投资2.32亿元,占概算总额的21%。”刘延军说。

除防洪排涝功能外,该工程还兼具航运价值。配套通航工程按Ⅱ级航道标准建设,设计通航2000吨级船舶,未来将串联京杭运河与盐城港滨海港区,形成淮河流域高效出海通道。工程建成后,预计可降低物流成本20%以上,为江苏沿海港口群提供腹地支撑,促进淮河经济带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在建设过程中注重民生保障与生态保护。通过“以工代赈”吸纳当地5000多人次就业,带动建材、运输等产业链发展,为沿线增加税收近亿元。同时,工程采用智能制浆、数字孪生等技术,减少施工对环境的影响,并同步实施水土保持与生态修复措施,确保可持续发展。

随着工程持续推进,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将成为防洪、航运、灌溉、生态四位一体的综合水利枢纽,为淮河流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未来,工程全面竣工后,淮河下游防洪体系将实现从“被动应对”到“主动调控”的跨越,进一步推动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助力长三角区域协调发展。

潮起潮落,淮水奔流。这条奔涌了千里的大河,正以一种温柔且平和的姿态流入大海的怀抱。

淮河入海处,安澜梦正圆。这项凝聚着中国人治水智慧的宏伟工程,既承载着大自然的磅礴气势,又镌刻着人类治水的智慧印记,正在成为造福子孙后代的百年工程、生态工程、民生工程。(蚌报融媒体记者陈瑶




深度阅读

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共创全人类和平与发展的美好未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招待会侧记
[详细]
独家视频丨习近平:将双边关系定位提升为中刚高水平命运共同体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