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连锁产业高速扩张,却为何总在关键节点失速?人才缺口从何弥补,战略落地又靠什么支撑?这些问题,正在成为行业发展的共识性焦虑。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场校企携手的探索正悄然开启。
2025年9月6日,广东工商职业技术大学迎来25级工商企业管理(连锁精英班)新生。自2022年起,逸马连锁产业集团与广工商展开深度合作,三年来已连续招生,形成产教融合的实践样本。
对于外界来说,这不仅是一次教育合作,更是对中国连锁产业发展问题的正面回应。在人才短缺与战略断层交织的背景下,逸马一方面在教育端培养未来的连锁精英,另一方面在产业端用战略陪跑助推企业突破瓶颈。教育与产业相互赋能,形成了一个闭环。
01、连锁产业的增长困境与人才焦虑
中国连锁行业已成为消费市场的重要支撑。中国连锁经营协会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连锁TOP100企业销售规模达到2.13万亿元,门店总数突破25.72万个,几乎覆盖所有生活服务领域。
但繁荣背后是明显的短板。人社部报告指出,全国每年连锁行业人才缺口高达65万人。更值得警惕的是,这不仅是数量不足,更是结构失衡。企业扩张到几十家时往往陷入管理混乱,跨入百店后则面临组织与复制难题。人才能力与战略需求之间的脱节,正在成为制约产业升级的最大瓶颈。
在这个背景下,如何培养既懂管理又懂数智化、既能落地又能创新的人才,如何帮助企业走过成长“断层”,成了产业必须破解的核心问题。
02、教育创新连锁精英班的产教融合实践
广工商与逸马合作设立的连锁精英班,正是为破解这一矛盾而生。与传统的课堂教学不同,这一模式把行业需求直接嵌入教育体系。
课程设计不仅涵盖连锁经营原理、智慧门店管理、运营管理等专业基础,更引入了逸马在服务联想、苏宁、百果园等头部企业过程中积累的真实案例。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不再是抽象概念,而是行业一线的复杂问题。
集团总裁解析企业服务难题
在教学方式上,精英班实现了“三个融合”:课程与岗位对接,让学生毕业即可上手;课程与证书结合,学生可在校考取教育部认证的 “1+X连锁特许经营”证书;课堂与企业互动,行业导师直接介入教学与实践。
同时,逸马调动自身庞大的企业资源,建立多个实训基地。学生在校期间就能进入真实门店,参与项目实操,在实践中积累经验。这种模式不仅让学生走出校门就能直接进入岗位,更让企业在招人时不再面临“训练营”的巨大成本。
农大学子走进百果园门店实践
连锁精英班不仅是教育层面的探索,更是对行业痛点的现实回应。它培养出的,不是停留在理论层面的毕业生,而是能够迅速进入岗位、直接创造价值的应用型人才。
03、战略赋能陪跑体系下的企业成长逻辑
如果说教育解决的是未来的人才供给问题,那么战略陪跑解决的就是当下企业成长的现实困境。
逸马提出的战略陪跑体系,已经成为行业公认的增长方法论。它根据企业不同阶段,形成了两大核心产品:
·壹号战略陪跑,周期五年,由创始人马瑞光博士亲自领衔,采用资金、分成、股权结合的创新模式。它不仅提供咨询,而是深度绑定企业,整合战略、组织、品牌、数智化、资本等五大系统资源,目标直指“千店百亿、万店千亿”,帮助企业打造世界级连锁品牌。
·连锁全案陪跑,周期三年,围绕战略、管理、单店、区域、复制、品牌六大路径,构建以盈利为核心、以复制为导向的系统解决方案。在企业关键发展阶段,提供全程陪伴,助力战略目标落地与稳健扩张。
与传统咨询不同,战略陪跑是一种“共生式”服务。逸马与企业共同承担风险、共享成果,把战略从纸面拉向落地,把陪伴延续到成长全程。这种深度绑定模式,让企业不再孤军奋战,而是在系统支持中穿越周期。
04、双轮驱动教育与产业的良性循环
教育与产业,本是两条平行线,但在逸马这里形成了闭环。教育端的连锁精英班,培养了懂战略、能实践的新生力量;产业端的战略陪跑,则推动企业突破瓶颈、迈向高质量扩张。
二者之间形成了循环。学生走进企业,在实践中成长;企业在陪跑中升级,把案例和舞台反哺课堂。人才与战略在同一条链路上交汇,教育与产业在互动共振。
这种双轮驱动,突破了“人才供给不足、企业战略断层”的老问题,为中国连锁行业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样板。它既是校企合作的深度实践,也是产业升级的系统方案。
写在最后
中国连锁产业的未来,不仅取决于多少门店和多大规模,更取决于人才是否能撑起组织,战略是否能引领增长。
逸马与广工商的合作,正是把教育与产业、人才与战略纳入同一条价值链的尝试。它让学生走出课堂就能直面市场,让企业在陪跑中不断突破瓶颈,也让整个行业获得可持续的动能。
这不仅是一种合作模式,更是一种面向未来的产业逻辑。它昭示了职业教育的改革方向,勾勒了连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也为中国品牌登上世界舞台积蓄了真正的底气。
当教育与产业合流,当人才与战略同频,一个更具活力、更具竞争力的中国连锁时代,正在加速到来。
【广告】免责声明:本内容为广告,不代表蚌埠新闻网的观点及立场。所涉文、图、音视频等资料之一切权力和法律责任归材料提供方所有和承担。蚌埠新闻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对此文字、图片等所有信息的真实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蚌埠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皖ICP备07008681号-1 皖网宣备070018号 皖公网安备34030002000168号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邮箱 bbrbs@bbnews.cn 举报电话 (0552)40174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