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轨道交通行业持续迈向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安全运维” 与 “高效保障” 已成为支撑行业稳健运行的核心支柱。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网络不断加密、日均客流量屡创新高,如何通过科技手段实现从 “故障检修” 到 “预防性维护” 的升级,成为守护千万人出行安全的关键课题。广州无限流传媒科技有限公司推出的 “AR 智维” 产品,依托成熟的技术积淀与场景化创新,正以 “智能维护 + 安全保障” 为核心,为轨道交通行业智慧运维体系建设提供全新解决方案。
技术核心:AI+AR 协同,构建轻量化智能运维终端
“AR 智维” 延续了无限流在增强现实与人工智能领域的技术优势,并针对轨道交通运维场景进行深度优化。其核心竞争力体现在 “高效、精准、便捷” 三大维度:
轻量化硬件与低延迟通讯:依托国产化供应链,“AR 智维” 打造了仅 200 克的便携 AR 智能终端,配合边缘云计算架构,可将 90% 算力卸载至云端,实现 20ms 超低延迟数据传输 —— 技术人员在现场操作时,无需等待数据处理,即可实时获取设备信息与诊断结果,大幅提升运维效率。
多模态数据融合诊断:系统搭载升级后的 Lem1-Cascade 算法,支持视觉、红外热成像、振动传感器等多模态数据融合分析,不仅能精准识别设备表面故障,还可通过温度异常、振动频率偏移等数据,预判轴承磨损、线路老化等潜在隐患,故障预警准确率较传统方式提升 55% 以上。
安全便捷的系统交互:参考标准化登录体系设计,“AR 智维” 系统具备权限分级管理功能,技术人员通过专属认证登录后,可快速调取所需的设备三维模型、维护手册与历史故障记录,既保障了数据安全,又简化了操作流程,降低了对人员经验的依赖。
图为“AR智维”项目团队成员一起研发产品的过程
场景落地:聚焦 “人车路”,筑牢全链条安全防线
“轨道交通承载千万人安全出行” 的核心需求,推动 “AR 智维” 深度渗透至运维全场景,实现从 “车辆” 到 “信号”、从 “机房” 到 “线路” 的全方位覆盖:
车辆段检修:在列车转向架维护中,技术人员佩戴 “AR 智维” 终端,通过实时取景即可叠加转向架三维拆解模型,系统会自动标注关键螺栓扭矩标准、轴承润滑周期等参数,避免人工记忆偏差导致的维护疏漏。
信号设备保障:针对信号机、道岔等关键设备,“AR 智维” 可实时采集设备运行电流、电压数据,一旦出现参数异常,立即触发声光预警,并推送标准化排查流程,平均故障处理时间缩短至 30 分钟以内。
工务线路巡检:在铁轨、接触网巡检场景中,“AR 智维” 结合无人机航拍数据,可自动识别铁轨裂纹、接触网磨耗等问题,技术人员无需徒步全程巡查,通过终端即可远程确认故障位置与严重程度,巡检效率提升 3 倍以上。
图为 “AR智维” 团队与轨道交通企业运维人员共同开展巡检研讨的场景
行业价值:从 “运维升级” 到 “安全赋能” 的双重突破
当前,我国轨道交通智能运维市场规模已突破 800 亿元,随着《“十四五” 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对 “智慧交通” 的重点部署,具备 “预防性维护” 能力的技术产品成为行业刚需。“AR 智维” 的推出,不仅填补了传统运维模式的短板,更构建了 “软件 + 硬件 + 服务” 的一体化生态:
降本增效:通过预防性维护,“AR 智维” 可将轨道交通关键设备故障率降低 40% 以上,减少因故障导致的运营中断损失;同时,轻量化终端与云端协作模式,降低了企业硬件采购与人力培训成本。
安全赋能:以 “千万人出行安全” 为核心目标,“AR 智维” 通过设备健康状态动态跟踪、故障风险提前预警,为轨道交通运营筑起 “事前预防、事中快速处置、事后复盘优化” 的全周期安全屏障。
产业协同:依托国产化供应链与开放的技术接口,“AR 智维” 可与轨道交通企业现有运维系统无缝对接,推动行业从 “分散运维” 向 “集约化智慧运维” 转型,加速产业链数字化升级。
未来展望:深化创新,让科技守护更多出行路
“AR 智维” 项目团队表示,未来将围绕两大方向持续发力:一方面,深化与轨道交通企业、高校的合作,拓展 “AR 智维” 在市域铁路、城际铁路等领域的应用,同时开发针对性的 AR 运维实训课程,通过产教融合培养更多 “懂技术、会实操” 的智慧运维人才;另一方面,将引入 5G-A、数字孪生等前沿技术,升级系统的实时性与仿真精度,推动 “AR 智维” 向 “全场景自主运维” 演进。
此外,团队还计划探索国际合作路径,将 “AR 智维” 的技术方案与中国轨道交通建设经验相结合,为全球轨道交通运维提供 “中国方案”,让科技守护更多人的安全出行路。(图文:丘骐榕)
图为“AR智维”部分项目团队的大合照
来源:新浪网科技
【广告】免责声明:本内容为广告,不代表蚌埠新闻网的观点及立场。所涉文、图、音视频等资料之一切权力和法律责任归材料提供方所有和承担。蚌埠新闻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对此文字、图片等所有信息的真实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蚌埠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皖ICP备07008681号-1 皖网宣备070018号 皖公网安备34030002000168号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邮箱 bbrbs@bbnews.cn 举报电话 (0552)40174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