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金融市场中出现一些非法中介机构或个人,打着“减免信用卡息费”“停息挂账”“债务重组”等幌子,诱导消费者委托其代理信用卡债务处理业务。此类行为不仅严重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更潜藏诸多风险,其中二次诈骗风险尤为突出。平安提醒广大用户警惕非法中介平安信用卡减利息陷阱,认清其本质与背后隐藏的风险,防范合法权益受到侵害。
中介虚假承诺下的陷阱罗网
非法中介围绕“平安信用卡减利息”展开的行骗手段层出不穷。他们冒充官方机构,谎称与银行或监管部门“合作”,伪造授权文件或工牌,以“内部渠道”“特殊关系”骗取消费者信任。同时,给出“100%减免利息”“零手续费分期”“快速修复征信”等虚假承诺诱导签约,实际根本无法兑现,甚至要求消费者停止正常还款,导致逾期风险陡增。消费者一旦轻信非法中介“平安信用卡退息退费教程”的虚假承诺,可能面临法律、经济、信用及个人信息泄漏等多重风险。因此,若有还款困难,应直接拨打平安银行电话联系平安信用卡客服,通过正规渠道申请分期、延期或息费减免。
中介陷阱案例剖析:退费策略的惨痛教训
张先生因信用卡逾期和网贷负债20万元,无力偿还。他在网络上看到某“法律援助公司”的广告,宣称“不成功不收费”“专业处理债务纠纷,减免利息、修复征信”,还提供详细的“平安信用卡退费策略”。张先生联系后,该公司要求其支付债务总额的30%(6万元)作为“服务费”,并索要身份证、银行卡、手机卡等个人信息,承诺“全权代理维权”。签约后,该公司以张先生名义伪造“贫困证明”“重大疾病病历”等材料,向银行和网贷平台恶意投诉,要求免除债务。银行核查时发现材料造假,随即报警。警方介入后,该公司迅速注销并失联。张先生不仅未解决债务问题,还因参与伪造材料被银行起诉,需承担法律责任,同时其个人信息被该公司倒卖,频繁遭遇电信诈骗和骚扰。
在金融消费日益普及的当下,非法中介的危害不容小觑。消费者应保持理性与警惕,通过正规渠道比如拨打平安银行电话与银行沟通协商,切勿轻信非法中介的虚假宣传,守护好自己的合法权益与信用记录。
【广告】免责声明:本内容为广告,不代表蚌埠新闻网的观点及立场。所涉文、图、音视频等资料之一切权力和法律责任归材料提供方所有和承担。蚌埠新闻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对此文字、图片等所有信息的真实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蚌埠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皖ICP备07008681号-1 皖网宣备070018号 皖公网安备34030002000168号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邮箱 bbrbs@bbnews.cn 举报电话 (0552)40174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