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不仅是现代化建设的载体,更是人民幸福生活的空间。在蚌埠,一场以“人民城市”理念为引领的城市焕新正在扎实推进。从“拥河发展”的战略布局,到“四代住宅”的创新实践,从老旧社区的精细化改造,到历史文脉的传承活化,蚌埠正以“好城市、好社区、好小区、好房子”为抓手,推动城市从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让发展更具质感、更富温度。
盘活闲置用地,绘就“好城市”新画卷
“以前这里是一片闲置地,现在成了我们周末必来的打卡地。”带着孩子在青春市集游玩的市民张明霞说,“孩子喜欢这里的文创市集,老人爱在湖边散步,各得其乐。”
龙子湖青春市集通过盘活低效用地,打造集休闲、文化、消费于一体的公园式市集。开园首日客流量达1.8万人次,日均稳定在1.5万人次,这里已成为青年集聚的城市客厅。
蚌埠这座因铁路而兴的城市,曾经铁路纵横,交通繁忙。然而,随着水蚌线的外迁和废弃,近10公里的“闲置带”逐渐形成,宛如一道伤疤割裂了城市的空间结构。同时,废弃铁路周边的小区也面临着配套设施不足、公共空间缺乏等问题。
通过“文化融合”,水蚌线铁路廊道空间得到重塑,昔日的铁路遗存焕发新生,成为连接历史与现代的城市活力轴。经过精心规划和建设,“城市伤疤”上出现了一系列公共设施,如“光储充放”综合能源示范站、生态停车位、公共服务中心以及街角公园等,不仅弥补了城市功能的短板,更让市民享受到了实惠与便利。
记者从蚌埠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获悉,近年来,蚌埠市坚定实施“拥河发展”战略,构建“指导意见+实施细则+城市设计”三位一体的全周期规划管控体系,推动城市空间结构优化与功能提升。截至目前,全市累计盘活低效空间约360亩,推动城市从“规模扩张”走向“品质提升”。
民生为本,打造“好社区”新样板
在龙子湖区解放街道建新社区解放一村片区,居民李文斌站在古色古香的长廊里感慨道:“谁能想到这里以前垃圾成堆、违建林立,现在成了我们聊天议事、排练节目、朗诵阅读的场所。”昔日的“堵点”如今成了“微景点”,以人民为中心的“社区更新方案”让居民在家门口享受到更完善的公共服务。
近年来,蚌埠市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深入开展77个住宅小区调研,精准识别公共服务短板,创新资源盘活机制,累计集约化改造设施58处,盘活利用闲置资源12.8万平方米,优化教育、养老、休闲等设施布局。通过补短板、优服务、强治理,形成可持续运营的“蚌埠方案”,切实增强了市民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集约建设,塑造“好小区”集约发展新典范
位于长淮路和交通路交叉口的城市更新项目滨河鸣翠小区,设计图纸改了又改。“这个小区,我们推翻了之前的设计,用了创新做法,把配电房放在社区综合服务中心里面,给居民留出了更多的活动空间。”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规划实施科相关负责人介绍,调整了设计方案后,这个试点小区绿地率较国家标准高出5%,空间布局更合理、环境更宜居、生活更便利。
为了提升居民生活品质,美化生活环境,我市以优化住宅设计标准为切入点,积极推广配电设施“贴建、叠建、合建”等集约化建设模式,有效释放地面空间,提升居住品质。
四代住宅,树立“好房子”绿色宜居新标杆
作为住房建设模式的重要创新,今年6月我市首个“四代住宅”试点建设项目规划方案通过审批,一种绿色、舒适、宜居的新型居住模式即将走进市民生活。
第四代住宅,又称庭院房、立体园林生态住房或城市森林花园建筑,是绿色建筑的衍生品。它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元素如四合院、街巷胡同、低层别墅与第三代住房电梯房的优势,具有户户有花园、家家有庭院、得房率超过100%等特色。此次启动的第四代住宅项目“云上森林”,选址于高新区黄山大道南侧、山香路东侧宗地,项目总投资约4亿元,占地面积近60亩,总建筑面积约7.8万平方米。
“云上森林”实现关键指标显著优化:得房率提升约42%、绿地率提高约35%、建筑密度降低约30%,每户配备约35平方米空中花园(不计入产权面积),构建“垂直绿化+立体园林”的居住样板。
“第四代住宅让居民足不出户享受庭院生活,是我们推动'好房子'建设的重要实践。”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这一项目不仅响应国家“建好房子”要求,也为提升住宅品质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案例。(蚌报融媒体记者陈瑶 通讯员 马杰 武雅萍)

蚌埠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皖ICP备07008681号-1 皖网宣备070018号 皖公网安备34030002000168号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邮箱 bbrbs@bbnews.cn 举报电话 (0552)40174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