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新闻网>> 社会

孔令笙:以刀笔为舟楫,渡千年文化之河

2025-10-31 15:30     来源: 新浪网财经
        

在喧嚣的现代社会中,有这样一位守艺人:他手握刻刀,于方寸青田石上勾勒乾坤;他心承祖德,在金石交错声中延续文脉。

他就是孔子第76代孙、著名篆刻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孔令笙;

孔令笙(别名孔笙),篆刻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篆刻)的传承人。他更为人熟知的一个身份是孔子第76代孙。他出生于山东曲阜,深厚的家学渊源和儒家文化氛围为其艺术道路奠定了坚实基础。孔令笙先生不仅是一位技艺精湛的艺术家,更是一位致力于篆刻艺术传承与发展的文化使者。

对他而言,篆刻不仅是艺术,更是一种血脉里的使命,一场与先祖跨越千年的对话。

一、圣裔之泽,金石之缘孔令笙出生于山东曲阜,这片被儒家文化深深浸润的土地,是他生命的起点,也是他艺术精神的源泉。作为圣人后裔,他自幼便沉浸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

然而,与先祖孔子“述而不作”的著书立说不同,孔令笙找到了一种更为凝练、更具触感的表达方式——篆刻。儿时目睹长辈们使用印章时,那红白相间的方寸世界便在他心中种下了种子。他着迷于那些线条的韵律、文字的架构以及印章背后所承载的信用与美感。这份最初的迷恋,引领他走上了专业艺术的道路,将个人的兴趣淬炼成了毕生的追求。血脉中的文化基因,与金石篆刻的古朴厚重,在他身上找到了完美的契合点。二、守正创新:非遗传承的当代实践作为篆刻艺术的非遗传承人,孔令笙对“传承”二字有着深刻而独到的理解。他认为,传承绝非简单的复制与模仿,而是要让古老的艺术在当代的土壤中重新焕发生命力。“篆刻在过去是实用的信物,而今更侧重于审美与精神的表达,”

孔令笙常常如是说,“我们真正要继承的,是古人的精神气韵与法度规矩,而非机械地临摹其形。” 因此,在他的作品中,我们既能看到对秦汉古玺、明清流派精髓的深刻把握,也能发现融入现代构成美学与个人心性的创新。他巧妙地将《论语》中的智慧名句,如“君子和而不同”“吾道一以贯之”等,化作印面上的文字,让古老的哲学思想通过视觉艺术的形式,与当代人产生共鸣。每一方印章,都是一次文化的传递,一次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尝试。

三、教书育人:延绵文脉的新路径深谙“独木难成林”之理,孔令笙将大量心血倾注于教书育人。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的教学岗位上,他不仅传授篆刻的刀法、章法与篆法,更注重引导学生理解其背后的文字学、文学与历史底蕴。他教导学生:“篆刻的核心不是技,而是道。是于方寸之间营造平衡、展现气度、抒发性灵的修养。” 他推崇“教学相长”,认为在培养新一代篆刻人才的过程中,自己也能不断反观与精进。通过他的悉心指导,一批批年轻的篆刻家成长起来,使得这门古老技艺的香火得以延续,文脉得以潺潺流动。

孔子76代孙 孔笙篆刻作品

四、方寸之间,对话世界孔令笙的艺术视野并未局限于书斋之内,这一独特的中国艺术形式走向世界舞台。

他发现,篆刻作为一种独特的视觉艺术,具有跨越语言障碍的感染力。即使是不识汉字的外国观众,也能从其线条的力度、空间的布局和整体的气韵中,感受到东方美学的平衡、和谐与内在哲思。这种跨文化的共鸣,让他更加坚信,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具有共同价值,能够与全世界分享。他正努力让篆刻这枚“石头上的书法”,成为世界认识中国文化的又一扇窗。结语孔令笙,这位孔子的后人,没有选择倚仗祖辈的荣光,而是以一柄刻刀,一方顽石,开辟了一条属于自己的文化传承之路。在他的手中,冰冷的石头被赋予了温度,古老的文字被注入了当代的灵魂。他不仅是在刻印,更是在镌刻历史,连接过去与未来。正如他所钟爱的印文“温故知新”一样,他以其艺术实践完美诠释了这一理念:深深地扎根于传统,才能自信地开创未来。孔令笙,正以刀笔为舟楫,安静而坚定地航行于千年文化长河之中,让绵延不绝的中华文脉,在金石铿锵之声中,奏响新的乐章。




【广告】免责声明:本内容为广告,不代表蚌埠新闻网的观点及立场。所涉文、图、音视频等资料之一切权力和法律责任归材料提供方所有和承担。蚌埠新闻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对此文字、图片等所有信息的真实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深度阅读

时政新闻眼丨中美元首釜山会晤,这些重点值得关注
[详细]
特写|“中美两国可以相互成就、共同繁荣”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