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新闻网记者 陈瑶
近日,成都一小区居民电梯内电瓶车起火造成5人受伤的事件引发了全国对电瓶车入室乱象的关注。本报在5月12日三版刊登《看!电瓶车入楼入户太危险》的文章。蚌埠日报和蚌埠发布官方微信平台也分别推送了《触目惊心!这样做太危险!》《这样做,后果真的很恐怖!》的报道,引发了网友、读者的共鸣、反思和建议等。
做好自己 劝导他人
很多网友对骑行者让电瓶车入室、进楼道、进电梯等行为进行了强烈谴责,有网友认为将电瓶车规范停放、充电,是珍爱生命,也是对自己负责。
网友“浪迹天涯”说:“电瓶车进电梯的危害显而易见,一旦起火或燃爆,被困人员往往束手无策。电瓶车虽方便,但使用不可任性。电瓶车不进电梯、不入户,是对自己也是对他人负责。”
网友“秋之韵”说:“搞不明白这些人在想啥,公共充电桩充电不比家里电费贵多少,非得害人害己。”
网友“太平”说:“看见有人推电瓶车,或者提电池上电梯,不要无动于衷,狭小空间遇剧毒浓烟后果不堪设想。为了大家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一定不要易燃物品带入电梯,防患于未然,看到邻居这么做,应该主动上前劝阻。”
解决之道需治标治本
也有一些网友提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办法。
网友“晨钟暮鼓”说:“没有哪些人想把电瓶车推楼上的,要是小区里有足够的车棚、充电桩,不风吹日晒又能及时充电,谁愿意费劲推上楼呢?希望有关部门双向解决问题,杜绝业主电瓶车上楼,改善停车难、充电难的问题。老百姓的问题不能一刀切,而是解决根本,解决需求。”
网友“星辰”说:“我们小区里到处都是把电瓶车推到电梯里回家充电的。楼道、家里都有。曾看过外地已经有小区在电梯里装了一个监测设备,如果监测到电瓶车,电梯停止运行,这个应该是比较好的解决办法。”
网友“嘉嘉”说:“应该立法禁止电瓶车进入电梯,同时立法配建充电桩,将电瓶车停在公共车棚里充电,用法律法规约束大家的行为才最有效。”
网友“勿忘初心”说:“小区里做停车棚、充电桩,大家自然就不往家里停放电瓶车。这个问题不能只堵不疏,解决停放和充电的问题才能有效解决电瓶车上楼、占用楼道的问题。有的小区虽然装了充电桩,但是不能充电,就是个摆设。”(完)
蚌埠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皖ICP备07008681号-1 皖网宣备070018号 皖公网安备34030002000168号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邮箱 bbrbs@bbnews.cn 举报电话 (0552)40174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