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发布客户端讯 (融媒体记者 尤靖文 通讯员 姚爱卿) 从无土地、无资产、无资源的“三无”渔业村,到实现年村集体经济收入240万元,渔民上岸后,固镇县水上村以黑马之姿惊艳逆袭,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百万”村。
新春时节,记者来到水上村,正逢水产品销售旺季,一尾尾刚刚打捞上岸的鮰鱼在阳光下闪烁着银光,村集体经济快速发展的密码就藏在这一派生机之间。
“我们村没有土地,全村3000多人几乎全部以捕鱼为生,渔民上岸后,转产转业成了大问题。”水上村党支部书记徐善哲告诉记者,在脱贫工作开始时,该村成为了固镇县贫困人口最多的村。
如何在“无中生有”中谋发展?
针对特殊的村情民情,水上村“两委”干部决定利用渔民的经验优势,以租赁的方式在连城镇孟城村承包了约40亩鱼塘发展鮰鱼养殖,走“渔民上岸还养鱼”的新路子。
考察、实践、探索……水上村组织村“两委”干部外出学习鮰鱼养殖技术,把先进经验带回村里。“老渔民养鱼都是在河道自然生长,‘人放天养’养殖成活率低,养殖周期长,经营效益低,科学化养殖才是发展趋势”徐善哲表示。
思路一变天地宽。2023年,探索鮰鱼养殖第二年,水上村出售鮰鱼17万斤,销售额达到101万元,村集体经济随之“活”了起来。
在水上村鮰鱼丰收的情况下,刘集镇党委统筹安排,整合资源打破“就村抓村”的路径依赖,攥指成拳,提出跨村抱团发展的新路径。水上村与同镇的沟拐村取得合作,一方出养殖技术,另一方出资源,双方共同出资100余万元,养殖鮰鱼50亩。
“我们在鮰鱼养殖的基础上,利用养殖能手专业力量,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转为鸭嘴鱼、螺丝混、翘嘴混养,不仅丰富了水上村特色农产品,更提高了抗风险能力。”徐善哲告诉记者。
特色养殖在水上村遍地开花,“养鱼经”也在全村推广开来。“我在连城镇承包了20亩鱼塘进行网箱养殖,每年能赚6万多元。”水上村村民张新跃自打记事起就一直在浍河捕鱼生活,渔民上岸后,他在村集体的帮助下发挥自身优势,顺利转产转业。
在水上村,像张兴跃一样靠特色养殖致富的故事并不是一件新鲜事。他告诉记者,村集体带好路,村民们互帮互助,共同解决养殖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转型的路子走得很顺。
在特色养殖的基础上,水上村在刘集工业集中区建设标准化厂房,引进聚优包装科技有限公司,目前一期、二期“共享厂房”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82万元。利用光伏电站、蘑菇大棚等,村集体经济增收渠道不断扩展。
支部有作为,集体增收益,群众得实惠。水上村用集体经济盈利部分,投入10万余元对渔民安置小区宁馨苑的电梯、下水道等基础设施进行升级改造。为村中60岁以上老人和脱贫户代缴城乡医疗保险,并给予当年考取本科的大学生升学奖励。
“眼下,我们在尝试水产品加工,将捕捞上岸的螺丝混和翘嘴鱼进行腌制,未来将发展水上村自己的品牌。”徐善哲笑着说,腌制的鱼不仅可以提高利润,还能够进行远距离运输,让水上村的味道“游”向全国。
蚌埠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皖ICP备07008681号-1 皖网宣备070018号 皖公网安备34030002000168号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邮箱 bbrbs@bbnews.cn 举报电话 (0552)40174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