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5-26日,“第二届建筑结构与岩土工程融合创新技术交流会”在深圳隆重召开,会议吸引了300余位来自全国工程领域顶尖专家、学者及企业代表齐聚一堂,共同见证这一行业盛会。
本次会议由深圳大学、中国建设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土木建筑学会共同主办,深圳大学未来地下城市研究院、深圳大学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深圳中国工程院院士活动基地、广东三和管桩股份有限公司、《建筑结构》杂志社、亚太建设科技信息研究院有限公司联合承办,旨在推动建筑结构与岩土工程领域的深度融合与创新发展,为行业转型升级提供强大动力。
会议背景:破解协同难题,赋能行业升级
随着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加速推进,建筑工程的复杂性与日俱增,建筑结构设计与岩土工程的协同作用愈发重要。地基的稳定性与变形直接影响到上部结构的安全与功能,而目前两者在技术衔接与沟通上存在不足,导致工作重复与安全度冗余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第一届建筑结构与岩土工程融合创新技术交流会于2024年在广州成功举办,取得了良好的行业反响。在此基础上,本届会议应运而生,进一步加强行业交流,推动技术创新与融合。
权威阵容:顶尖专家齐聚,分享尖端成果
本次会议汇聚了建筑结构与岩土工程领域的众多专家学者、工程师及相关从业人员,共同探讨行业前沿技术与发展趋势。会议将围绕多个主题展开深入探讨,包括重大工程项目中结构设计与岩土工程融合的技术难点、结构和岩土领域融合创新技术的最新研究成果、典型工程案例的科研创新与施工经验、国家重大课题的最新进展、复杂岩土工程地基处理的新技术与新工艺等。
会议邀请了多位行业内的重量级嘉宾进行主题报告。其中包括浙江大学龚晓南教授、深圳大学陈湘生教授,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顾国荣、化建新、丘建金、王卫东、史海欧、王笃礼等,以及来自高校、设计院、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他们分享最新的研究成果、工程实践经验以及对未来发展的思考,为与会者带来一场学术盛宴。
会议期间举行了地铁地下车站双洞密贴顶管建造技术发布会,当前,我国地铁车站建设面临繁华城区施工难度和环境影响大、综合成本高等严峻挑战。此次发布的国际首创技术,融合了新型装配式结构设计理念、超大矩形顶管装备研发及成套施工工艺,以及车站建设与运维全生命周期智能管控技术,显著提升了工程建设的绿色化与智能化水平,可为城市地下空间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全新路径。
此外,会议还设立技术沙龙,聚焦多学科融合视角下的灾害防治与工程创新,以梅大高速茶阳路段塌方灾害为例,从多学科角度深入分析技术原因并探讨解决方案。
会场外专门设置了展区,深圳大学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深圳大学未来地下城市研究院、广东三和管桩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勘察测绘院(集团)有限公司、广州市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瑞马丸建(安徽)工程支护科技有限公司、北京恒祥宏业基础加固技术有限公司、北京龙腾远洋科技有限公司、宁波中淳高科股份有限公司、湖南弘兴抗浮工程技术有限公司等业内知名企业参展,搭建了良好的互动交流平台,会议充分构建了沟通的桥梁。
意义深远:促进融合协作,推进高质量发展
本次会议的举办,对于促进建筑结构与岩土工程领域的深度融合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本次会议,与会者将有机会深入了解行业最新动态,学习前沿技术,分享实践经验,促进跨学科合作,共同为解决工程建设中的复杂问题贡献力量,推动建筑结构与岩土工程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免责声明:蚌埠新闻网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蚌埠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皖ICP备07008681号-1 皖网宣备070018号 皖公网安备34030002000168号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邮箱 bbrbs@bbnews.cn 举报电话 (0552)40174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