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9日的皖北乡村,春风裹挟着槐花香。当天上午,凤阳县刘府镇太山村的村口挤满了翘首以盼的村民。当73岁的孔凡乐颤巍巍走下汽车时,两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冲上前紧紧抱住了他——这是与他血脉相连却离散66年的哥哥和姐姐。老人布满皱纹的脸颊瞬间被泪水浸透,哽咽着喊出:“哥、姐,我回家了……”这一刻,跨越半个多世纪的思念终于落地生根。
六岁意外离散,半生漂泊寻亲
时间回溯到六十多年前,年仅6岁的沈会之(现名孔凡乐)的家中父母相继离世,家中兄弟姐妹4人饿得实在没有办法,眼看就活不下去了,沈会之爬上了不知目的地的火车来到了蚌埠。
年幼的他记不清家庭地址,只能沿街流浪,后被一对在蚌埠打工的河南籍养父母收养。11岁,孔凡乐随养父母回河南读书,成年后他又执意回到蚌埠工作,“总觉得离老家近一点,就能找到家”。“找家”的执念始终深植他的心底。
“每次看到别人全家团聚,我就躲在被子里哭。”孔凡乐有一个随身携带的泛黄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六十多年来走访过的300多个村庄。从青年到白头,孔凡乐凭着儿时的记忆碎片,散尽了工资、积蓄,走遍了明光、凤阳、嘉山一带。在他的模糊印象里,老家的村里有火车站、有座水库,还有一座庙,自己或许姓“沈”或是“孙”。
科技助力寻亲,志愿者踏破铁鞋
转机出现在9年前。蚌埠市网络志愿者协会接到孔凡乐的求助。会长张宝久回忆,当时老人提供的线索极其有限,“就像在茫茫人海里找一粒特别的沙子”。志愿者们先是根据老人的碎片记忆,启动了“寻亲雷达”,建立地理信息模型,筛选出20多个疑似区域,又实地走访了多次,却始终无果。
寻亲多次陷入绝境。因为渐渐上了年纪,身体状况也大不如前,孔凡乐担心自己没法再找到家人。得知老人的悲观想法后,张宝久和志愿者们商量,转变思路,再想办法,一定要帮助老人找到家人。
一年前,蚌埠市网络志愿者协会的志愿们找到了全国知名的“寻亲网红”——浙江绍兴民警商朝阳,向科技寻求帮助。
商朝阳将孔凡乐的血液样本,在全国打拐 DNA 系统中进行了反复比对,通过大数据筛查得出结论,孔凡乐的祖籍出自凤阳县刘府镇太山村的沈姓家族。
志愿者们有了明确的方向,立即展开行动,将村里2000多户中有80岁以上老人的家庭进行了逐一走访,最终锁定了村里一户人家。最终,经过DNA比对,孔凡乐找到了亲哥哥沈相之。
村口认亲,思念化为泪雨
终于找到了亲人,孔凡乐激动的心早已按耐不住,改签了火车票提前从河南到蚌埠,当天他还特意换了身新衣裳。熟悉的景物勾起了尘封六十多年的记忆,坐在车里刚进村,老人已经开始抽泣。
离乡六十多年的人终于找回了家。重逢的时刻,村民们自发在村口拉起了横幅“欢迎沈会之回家”,鞭炮声久久回荡在田野。
哥哥沈相之和姐姐沈华之一早就等在了村口,不停张望。孔凡乐从车上一下来,沈相之和沈华之已经不顾众人的搀扶,快步迎上前去,三双布满皱纹的手紧紧交握。
“哥,姐,我回来了,可算找到你们了。”此时的孔凡乐已经嚎啕大哭。“这么多年,跑到哪去了,过得好不好?”哥哥和姐姐也泣不成声,场面催人泪下。
临近中午,沈家四代30余口人围坐在一起,那碗搁置半个多世纪的团圆饭,终于等到了它的主人。
傍晚时分,孔凡乐跪在父母坟前重重磕了三个响头。夕阳将三姐弟依偎的身影拉得很长,66年的分离终于在这个春天画上圆满句号。(蚌报融媒体记者 陈瑶 朱素贤 文/图)
蚌埠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皖ICP备07008681号-1 皖网宣备070018号 皖公网安备34030002000168号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邮箱 bbrbs@bbnews.cn 举报电话 (0552)40174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