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发布客户端讯(融媒体记者 吴媛媛 通讯员 郁晗) 37年,9176个工作日,每天2万步的巡检路。
9项发明专利,212项技术创新,超千万的成本节约。
60余篇技术教案,480多课时内部授课,120余名高徒。
这些数字属于同一个人——蚌埠卷烟厂机电维修工李银平。今年4月28日,他光荣地走进人民大会堂,接受全国劳动模范表彰。
从辅助工到维修工,再到“安徽中烟首届攀登先锋”“安徽省江淮工匠”“安徽省五一劳动奖章” “安徽省劳动模范”“首批烟草行业高技能带头人”“全国劳动模范”等诸多荣誉的获得者,李银平是一名成长在基层,奉献在基层的新时代烟草产业工人代表。
听声辨位,37年练就高超技术
一个深冬的清晨,李银平像往常一样在车间巡查。走到1-4号包装机前,他突然驻足,眉头微皱:“声音不对,快停机!”操作工急忙按下按钮,李银平俯身检查,从小盒输送通道抽出一包烟——棱角处果然有细微蹭伤。他仅扫了一眼,便精准锁定故障点:“六号轮和七号轮推接杆不同步造成烟包在输送过程中受到挤压,导致设备在运行过程中发出轻微异响。”拆机验证后,众人惊叹:“李师傅的‘听声辨位’真神了!”
这样的场景,在李银平37年的职业生涯中并不鲜见。从1988年进厂开始,李银平每天和冰冷的机器打交道,别人觉得枯燥重复,他却甘之如饴,将机器零件当作“有生命的个体”悉心观察。
“作为一名技术人员,必须坚守初心,耐于寂寞,善于钻研,勤于实践。”李银平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用经年累月的敬业奉献,守护着每一包产品质量,保障着每一次生产任务。
匠心妙手,结出212项创新硕果
在蚌埠卷烟厂的每一台GDX2包装机上,都安装着一个“GDX2新型商标纸输送及打印装置”,这个装置的设计者正是李银平。
“商标纸输送不稳、产生歪斜甚至堵塞的现象,影响了烟包成型,停机率和消耗也随之增加。”李银平说,“这是一道行业级的技术难题,我们作为技术团队要啃下这块硬骨头。”
4个月时间里,李银平带领团队尝试了十几种方案,查阅了上百篇文献,最终成功设计出低成本、耐使用的“GDX2新型商标纸输送及打印装置”,不仅攻克了输送不稳的顽疾,还解决了输送辊间隙无法同步调整及钢印深浅不一的问题,这一发明在安徽中烟乃至行业内得到了广泛推广应用。
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过硬的专业能力让李银平成为企业技术创新的先行者,2016年,“李银平劳模创新工作室”由蚌埠市总工会授牌成立。李银平以工作室为阵地,带领技术骨干开展技术攻关、创新研究等活动,完成QC、科技项目60余项、微创新212项、发表论文8篇,为企业节约资金超千万元。
绝学真传,120名新锐竞相绽放
技术攻关的征程没有终点,技术创新也不是一人的马拉松。李银平心中所想的是,要让传承、引领、创新、敬业的精神代代相传,让一代代劳模工匠成为企业创新发展的“排头兵”。
李银平以劳模创新工作室为平台,努力做好“传、帮、带、教”工作,毫无保留地将自己多年积累的一整套设备维修、点检的心得体会倾囊相授。2020年至2024年,工作室撰写OPL(一点课)60余篇,完成“师带徒”任务120余项。经创新工作室的培训“孵化”,120余人成为技术骨干,其中10人取得技师资格、3人成为高级技师,李银平团队多次在全国烟草行业技能大赛和省技术比武中取得优异成绩,为企业选拔、培训出了一批“高、精、尖”技能人才。
种下一个技术梦,生出满园好光景。如今,蚌埠卷烟厂生产一线劳模工匠大量涌现,一支敢想敢干、善作善成的技能人才队伍日益壮大,而这也正是李银平的期待。
37年,足够让青丝染霜,李银平眼中的热忱却从未磨灭,每当指尖抚过机器,他仿佛在与多年的老友对话。有人问他为何不退居二线,他答得朴实:“机器在转,我的心才能安。”
蚌埠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皖ICP备07008681号-1 皖网宣备070018号 皖公网安备34030002000168号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邮箱 bbrbs@bbnews.cn 举报电话 (0552)40174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