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新闻网>> 社会

记者走基层—— 芦苇巧“炼”金笛膜 指尖技艺“吹”响振兴曲

-

2025-05-08 17:13     来源: 蚌埠发布客户端
        


蚌埠发布客户端讯(融媒体记者 王立春 通讯员 孙京城 文/图)一片薄如蝉翼的笛膜,竟能成为撬动乡村振兴的“金钥匙”?立夏一过,记者带着这份好奇,走进了素有“中国笛膜之乡”美誉的安徽省五河县新集镇双河村。在这里,传承了三十余载的古法笛膜制作技艺,正让这个皖北水乡焕发出勃勃生机。

每年四月底五月初,是双河村一年中最忙碌的季节。记者在村中看到,水渠边、绿油油的芦苇随风摇曳,村民们三五成群,忙碌地穿梭在青翠的芦苇丛中,为制作优质笛膜精心挑选、采收着最合时宜的芦苇。

这里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优美的生态环境,为笛膜生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质原料基础。“别看这笛膜薄如蝉翼,制作起来可一点不简单。”安徽省乡村工匠名师汤宇一边熟练地展示着从芦苇到笛膜的蜕变,一边向记者介绍。

优质笛膜对芦苇的生长周期、粗细、纤维密度等都有着严苛的要求。村民们沿用世代相传的古法采集技术,确保了原料的品质。采回的芦苇还要经过削尖、晾晒、抽取、挤压等多道精细工序,才能化身为柔软轻薄、光亮透明的笛膜成品。

“你看,一抽、一吹、一扭、一捋,不到二十秒,一根笛膜条就做好了。这是俺们村的传统手艺,我都干了20多年了!”汤宇自豪地笑着说,指尖翻飞间,一根合格的笛膜便已成型。

如今,这门传承了三十余载的老手艺,已发展成为双河村名副其实的特色支柱产业。

据了解,全村有近100多户农户参与笛膜生产,年产笛膜高达800万至1000万根,平均每户年增收可达1万至3万元。

“我们的笛膜主要销往浙江、重庆、广东等地,因为是易耗品,市场需求量很大,每年都是供不应求。”双河村村干部介绍。像汤宇、徐家壮这样的制作能手,每年通过为固定客户供货,利润可达20余万元,同时还带动了一批村民参与制作,实现在家门口增收致富。

笛膜产业的兴旺,不仅让双河村的村民们腰包鼓了起来,也让这项珍贵的传统技艺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它不仅是经济振兴的引擎,也为乡村文化振兴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未来,新集镇双河村已规划建设笛膜加工厂,致力于打造自主品牌,进一步提升产品附加值。“我们要让来自五河的笛声‘响’誉全国,让笛膜这个特色产业带动更多村民受益,为乡村全面振兴贡献更大的力量。”双河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张飞虎对未来充满信心。



深度阅读

时政新闻眼丨访俄第一天,习近平为何强调这三个关键词?
[详细]
一见·共同期待这场庄重而光荣的盛典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