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新闻网>> 社会

临北津梁藏岁月 淮河古渡迎新生

-

2025-05-19 19:40     来源: 蚌埠发布客户端
        

蚌埠发布客户端讯  (融媒体记者 王立春 通讯员 沈珺 文/图)  日前,备受关注的安徽省五河县临北淮河古渡口遗址保护与研究工作取得重要进展。经过自2019年底至2022年间的两次抢救性考古发掘,这一沉寂了数百年的明清时期重要渡口遗址,逐步揭开了其神秘面纱,大量珍贵遗迹遗物的出土,不仅实证了史书中关于临淮地区繁荣的记载,更为研究淮河流域历史文化、古代水利工程及明清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鲜活的实物佐证。

目前,遗址的二期考古发掘工作已经完成,相关的迁移保护工程正在有序施工建设中。

古渡“苏醒”:

淮畔奇遇与抢救性发掘硕果

临北淮河古渡口遗址位于安徽省五河县临北回族乡淮河北岸,与南岸的凤阳县临淮老街隔河相望。其所处地貌独特,淮河在此向南弯曲成弓形,古渡口正位于弓背凸出之处。遗址的发现颇具戏剧性。

2019年8月21日下午,在“淮河干流五河县临北段行洪区调整和建设工程”施工过程中,作业人员发现了大量碎瓷片及疑似石墙的遗迹。临北回族乡文化站站长接到报告后,迅速将情况上报至五河县文化和旅游局及县文物管理所。

五河县文化和旅游局相关同志带领文物管理所工作人员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初步勘察发现,“大清乾隆年制”瓷碗残片以及青石砖铺砌的疑似古码头遗迹,令在场人员精神为之一振。

据当地百姓反映,遗址周边水域曾有小桥连通两岸,后沉入水中。由于工程施工已挖去渡口两侧的部分河岸,使遗址核心区域形成一个伸入淮河中心约80米长的半岛,尚存遗址面积约4000平方米。

情况紧急,安徽省文物局接到报告后,迅速上报国家文物局,并组织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专业人员进行现场勘察。经国家文物局批准,一场由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牵头成立的、多家单位组成的考古队,对古渡口遗址展开了抢救性考古发掘。

考古工作自2019年12月28日正式启动,虽历经雨雪天气、春节假期和新冠疫情等因素的短暂影响,考古队员们仍克服困难,至2020年6月25日基本完成了一期野外发掘,后续又进行了二期发掘工作,整个考古发掘历时至2022年。

此次考古发掘成果丰硕,主要揭露了一段东西向沿河砌筑的清代石驳岸和一处结构清晰的石阶码头。同时,考古人员还发现了多处清代不同时期的房址以及由砖石铺砌的清代街巷道路。

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出土的大量明清时期瓷器用品,其中完整件和可修复的瓷器多达700余件,另有铜钱等其他各类器物600余件。这些丰富的出土物,特别是种类齐全、纹样典型的青花瓷器,生动再现了清代康乾盛世时期临北淮河码头的喧嚣与繁荣。


津梁“重光”:

实证昔日交通要道,传承淮水文脉

临北古渡口遗址的发现与发掘,不仅是一次成功的文物抢救行动,更是一把解开区域历史谜团的钥匙。考古发现的清代码头、驳岸和街巷,为史料中记载的临淮地区作为“横跨淮河的南北津梁、雄踞淮水的重要关口”提供了坚实的实物证据。

在遗址发现初期,关于一段长约20米、用白色大理岩(与凤阳明中都所用石料相近)垒砌的“石墙”的性质,当地民众曾有多种说法,包括古城墙、临淮城北护城河的河岸,或是码头的一部分。

结合《临淮县志》的记载——明万历年间,知县陈民性与指挥赵允昌为抵御淮河水患,曾在滨淮一带修筑了长达三百一十丈(约合992米)的石堤——考古人员推测,此次发现的石墙(驳岸)很可能就是当年石堤的一部分。这条石堤因淮水冲颓而湮没,又因其紧邻临淮城墙,而被后人误传为城墙或护城河岸。

更有意义的是,该渡口的历史地位非同寻常。经凤阳县文物部门早年调查,临淮城的北城门“临淮门”即位于此次发现石堤的渡口对岸附近,临淮门北侧原设有临淮关及渡口。因此,临北渡口与记载中的“淮河南岸渡”位置高度吻合。

当地流传的“吴淞口”之名,也与《明太祖实录》中记载的洪武六年修建的临淮浮桥(又称“蜈蚣桥”)遥相呼应,这条浮桥曾是明清时期南北交通的重要津梁,商旅不绝,漕运繁忙,形成了“浮桥烟锁”的凤阳八景之一。考古发掘为这些历史记载和传说提供了有力的考古学支撑。

临北渡口更是明代南京至北京古驿道上的必经之地,无数官员、百姓在此渡淮,对岸即有濠梁驿、临淮关。明代文学家程敏政、邓云霄、归有光等都曾在此留下过不朽诗篇。清代,临淮关依旧是淮河上的重要关隘,渡口旁也曾修建浮桥。

临北淮河古渡口遗址的系统发掘,其意义深远。它不仅是临淮地区明清时期繁荣与变迁的直接见证,也是古代官民与淮河水患长期斗争、在水资源利用与控制方面展现智慧的历史缩影。

尤为珍贵的是,这里清理出的清代淮河码头,是迄今为止千里淮河上唯一经过科学发掘且保存完好的码头遗存,其形制与工艺为研究古代水利、水运工程技术史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标本。同时,出土的大量文物,也为明清建筑史、淮河流域农业与商业经济发展史以及明清瓷器研究等领域增添了宝贵的新材料。

随着迁移保护工程的推进,沉睡的古渡正被唤醒。临北淮河古渡口遗址所承载的厚重历史文化价值,必将在新时代得到更好的阐释与传承,为地方文旅融合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让更多人走近并感受那段逝去的淮畔风华。



深度阅读

【央视快评】高质量完成“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
[详细]
走出去抓机遇谋发展 ——浙江构建开放型经济调研记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