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全省季度工作会议在合肥召开。围绕加快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等7个方面,安徽省委主要负责同志在会上提出47个需要思考和破解的重大问题。
“如何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能,破解创新链、产业链相望难相见?”“如何有效发挥高能级创新平台作用,让静态的科教资源优势动起来活起来?”“如何强化企业在尖端科技研发中的主体地位?”……这一系列“创新之问”振聋发聩、催人奋进,既是蚌埠市面临的发展课题,更是这座老工业基地城市向新而行的奋进方向。
破题“转化效能”
构建全链条体系,让科技成果“转起来”
“科技成果躺在实验室里,就是‘沉睡的宝藏’;只有走上生产线,才能成为推动发展的‘真金白银’。”蚌埠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能,关键在于打通从“创新”到“产业”的闭环。
创新是决胜未来的“关键变量”“最大增量”。如何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能,破解创新链、产业链相望难相见?蚌埠市将打出覆盖“源头供给、供需匹配、应用转化”全链条的组合拳。
在强化科技成果源头供给上,蚌埠将建立驻蚌高校院所常态化对接机制,全面梳理可产业化成果,推动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探索通过股权激励等方式激发科研人员转化积极性。另一方面,积极拓宽外部成果渠道,全市各县区结合主导产业绑定省内外高校院所,通过科技创新券等政策,推动成熟成果与本地产业需求精准匹配。同时,我市将聚焦硅基新材料、智能传感等六大主导产业,支持创新平台联合龙头企业开展技术攻关,助力产业突破“卡脖子”瓶颈。
加速可产业化成果落地,科技招商与产学研合作是重要抓手。目前,我市已组建工作专班挖掘省内外高校院所、科技团队优质成果,依托蚌埠籍院士、高层次人才及高校校友资源,推动种子期、初创期科技企业和高层次团队来蚌创业。
激活“平台效能”
释放科教资源活力,让创新优势“强起来”
作为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核心城市,蚌埠汇聚了中国兵器214所等7所中央蚌埠科研院所和安徽财经大学、蚌埠医科大学等12所高校、先进玻璃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等10家“国字号”创新平台。
如何让这些“静态优势”转化为“动态动能”?蚌埠给出明确答案:通过平台提质、学科优化、人才培育,让高能级创新平台成为推动产业升级的“引擎”。
在高能级平台就地转化上,蚌埠市聚焦产业需求,推动平台从“重建设”向“重实效”转变。针对六大新兴主导产业和六大产业集群,鼓励先进玻璃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MEMS 技术产业创新研究院等平台,联合本地龙头企业开展关键技术研发。
中电科40/41所为“神舟”“嫦娥”“天宫”提供精密器件,中国兵器214所助力国家重大工程,这些平台不仅服务国家战略,更成为蚌埠产业创新的“核心力量”。
2024年,蚌埠市创新能力在全国288个城市中排名第56位,连续三年进位,人才集聚效应逐步显现。驻蚌高校是创新资源的“富矿”,人才是激活平台效能的“关键变量”。
下一步,我市将引导高校围绕蚌埠六大产业集群调整学科设置,推动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与企业联合开展定向人才培养,解决“企业招工难、高校就业难”的供需错配问题。同时,推动驻蚌高校加大横向科研经费投入,让高校科研真正服务地方产业发展。
夯实“企业主体”
强化创新引领地位,让产业发展“快起来”
企业是科技成果转化的“主战场”,也是创新链产业链融合的“主力军”。
如何强化企业在尖端科技研发中的主体地位?蚌埠紧扣“企业主体地位”核心,通过培育创新主体、重塑创新平台、攻坚核心技术,推动企业从“要我创新”向“我要创新”转变,从根本上解决创新链、产业链“相望难相见”问题。
在创新主体培育与产业集群打造上,蚌埠市已形成特色鲜明的产业矩阵。硅基新材料产业形成了新型显示、太阳能光伏、特种玻璃制品三条产业链。生物基新材料形成了以聚乳酸、聚丁二酸丁二醇酯、呋喃聚酯等为重点的“四聚一素”产业体系。智能传感产业形成了集智能传感材料、设计、制造、封装、测试和应用于一体的完整产业体系。商业航天产业形成了从火箭发动机、整箭整星制造,到测控通信、零部件的火箭卫星制造产业链,为后续企业梯度培育提供产业沃土。
在创新主体培育上,蚌埠市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科技领军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建立动态监测和精准服务机制,指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开展新产品研发、强化知识产权布局。
企业创新平台是开展研发的“主阵地”。目前蚌埠拥有省级以上研发平台265家,已成为产业技术攻关的 “领头雁”,为产业升级提供核心支撑。下一步,我市将持续支持龙头骨干企业牵头建设四类研发平台——省(重点)实验室、(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省产业创新研究院、省企业研发中心,分类梳理企业需求与潜力,推动平台聚焦产业关键领域开展研发。
针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我市将改变传统“自下而上”的科研申报模式,推行“揭榜挂帅”机制——全面梳理重点产业技术瓶颈,制定科技攻关“榜单”,鼓励企业联合省内外高校、院所组建团队“揭榜”,确保科研成果快速应用于生产。
风好正是扬帆时,策马扬鞭再奋蹄。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蚌埠市正以答好“创新之问”为契机,充分发挥科教资源优势,激活产业发展动能,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同频共振、双向赋能,在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征程中书写新的篇章,为加快建设现代化美好安徽贡献“蚌埠力量”。 (蚌报融媒体记者 尤靖文)
蚌埠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皖ICP备07008681号-1 皖网宣备070018号 皖公网安备34030002000168号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邮箱 bbrbs@bbnews.cn 举报电话 (0552)40174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