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季度工作会议上,聚焦加快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等7个方面,提出了47个需要思考和破解的重大问题,成为各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答题”。
面对“创新之问”,蚌埠这座工业老城正用“芯”破题,以中国传感谷为新坐标,以智能传感产业为新引擎,以实实在在的发展实践重塑产业竞争力,激活高质量发展的一池春水。
一
一座城市如何找准自己的产业坐标?一座老工业基地城市又为何能孕育出全国领先的智能传感产业集群?
坚定不移实施“智造强市、产业立市”第一战略和“双招双引、项目建设”第一战术,这是蚌埠给出的答案,也是蚌埠从“工业老城”到“智能传感”、从“科技创新”到“产业创新”的具体实施路径。
蚌埠的智能传感产业之路,一开始就孕育着创新基因。1979年,中国兵器214所迁址蚌埠,开始探索微电子技术研制领域;上世纪90年代初,蚌埠跻身全国三大传感器研发制造基地;2017年起,蚌埠连续举办七届智能传感器产业发展大会,见证了智能传感技术从“追赶”到“并跑”“领跑”的不断跨越。
随着万物互联时代的开启,作为能让智能设备感知世界的电子“五官”,智能传感产业成了一片“蓝海”。蚌埠再次抢抓机遇,以安徽北方微电子研究院为龙头,以产业和技术基础为依托,全力打造中国传感谷,迈出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铿锵步伐。
如今,蚌埠已吸引了200多家智能传感器上下游企业集聚发展,初步构建起智能传感器材料、设计、制造、封装、测试和应用的全产业链体系,成为全省唯一、全国为数不多的同时拥有集成电路及MEMS晶圆生产线的城市。中国传感谷位列安徽人工智能产业“三谷”之一、全国十大高质量传感器园区第六位,产业集聚效应和行业影响力已跻身全国前列。
二
产业发展的活水从哪里来?
蚌埠精准聚焦“招商引资、对上争取、助力本地企业做大做强”三大主渠道,为中国传感谷建设注入了不竭的动力源泉。
在招商引资方面,蚌埠围绕传感器全产业链精准绘制招商地图,成功引进一批产业链关键环节企业。在对上争取方面,蚌埠积极融入国家战略,成功申报MEMS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等6个国家级创新平台,争取重大政策、项目和资金支持。在助力本地企业做大做强方面,蚌埠培育出安徽北方微电子、芯动联科、希磁科技、华鑫微纳等一批行业领军企业,形成了智能传感产业相互配套、集聚发展的良好局面。
创新,是智能传感产业发展的根本动力。
近年来,蚌埠围绕智能传感关键技术核心,强化与西安交通大学、北方微电子研究院等高校院所合作,组建“长三角MEMS与传感器产业创新联盟”,已成功申报创建创新平台39个,在智能传感领域取得各类科技成果800余项。
在创新驱动下,蚌埠智能传感企业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果:安徽北方微电子系统解决了MEMS制造领域技术短板,助力“嫦娥”奔月、“神舟”飞天等国家重点航天工程;芯动联科惯性陀螺仪填补了国内高端MEMS传感器空白;希磁科技在新能源汽车电流传感器领域的市场占有率超30%,稳居行业第一;华鑫微纳建成全国首条8英寸MEMS晶圆全自动生产线,具备月产3万片晶圆能力……
三
如何将产业蓝图转化为发展实效?蚌埠狠抓“优质项目+实物工作量”,以实实在在的项目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
中国传感谷建成标准化厂房、人才公寓、污水处理中心、电镀产业园、大宗气站等一系列配套设施,满足企业生产需求;建成传感谷公共服务平台及示范线项目,打造品种类别涵盖最全、国产芯片配套最多的传感器产品体系;建成MEMS(微机电系统)核心器件产业园、科技孵化园、中央创新园,打造了“一谷三园多址”产业集群总体布局。
良好的营商环境,优化了创新生态、产业生态,为蚌埠智能传感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近年来,蚌埠还专项出台《关于支持中国传感谷发展若干政策》《关于支持智能传感产业人才发展的十条措施》等,组建了总规模超70亿元的智能传感产业投资基金,支持企业发展。在全省唯一单独组建运行市级营商环境机构,建立项目全过程服务管理调度库,企业诉求办理满意率99%以上,成功入选全国营商环境监测站名单,营商环境创新做法获国家级认可。
以“传感”窥见未来,用“实干”应答时代。如今,蚌埠正以智能传感产业为切口,用产业说话,以实绩作答,朝着打造自主可控芯体最多、传感器种类最全、产值超千亿的产业集群不断奋进。(融媒体记者 顾楷)
蚌埠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皖ICP备07008681号-1 皖网宣备070018号 皖公网安备34030002000168号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邮箱 bbrbs@bbnews.cn 举报电话 (0552)40174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