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发布客户端讯(融媒体记者 尤靖文) 7月30日,全省季度工作会议在合肥召开。围绕加快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等7个方面,安徽省委主要负责同志在会上提出47个需要思考和破解的重大问题。
面对创新之问,蚌埠市主动领题破题,围绕资源、资产、资金统筹利用,以创新举措答好发展之问,为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注入强劲动能。
2023年以来,我市坚持以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为抓手,全力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截至8月底,全市国有企业国有资产总额6520亿元,总量居全省第2位。
搭建一个平台
——聚力聚焦“两未一改”,全力盘活政府性资源资产资金
搭建政府性资源资产资金“三资”盘活平台,是统筹政府性资源、提升可持续投资能力的关键一步。蚌埠市创新工作打法,从覆盖范围、体制机制、盘活方式三方面入手,让该平台成为国资国企发展的“助推器”。
体制机制层面,蚌埠市制定国有企业“两未一改”专项行动方案,围绕国有企业未盘活资产、未收回权益开展分批分类深度盘活;围绕发展、安全两篇文章,全力推动国企改革化险。市国资委对内建立资源共享、资产共用、资金共投的流转体系,对外面向市场定期发布资源开发、资产招商、基金合作等信息,吸引社会力量参与。2023年以来,全市国有企业累计盘活各类资源资产逾800亿元,筹集资金300亿元以上,有力有效支持全市重大项目建设和重点产业发展。
在覆盖范围上,平台坚持“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横向涵盖自然资源、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国有企业资产,确保各类政府性资源尽数纳入;纵向贯穿市本级、县区、乡街全级次,实现资源资产颗粒归仓,不留任何死角。这一全面覆盖的布局,为后续资源整合与利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蚌埠市不断探索创新路径,一方面,全面拓展城市空间资源,对空闲地、边角地、公园绿地、城市路桥附属用地、厂房、建筑屋顶、小区地下人防设施等进行梳理,通过改扩建赋予商业价值,转化为经营性资产;另一方面,蚌埠市聚焦国有企业持有的高速公路、商业地产等优质资产,推动发行REITs、CMBS等资产证券化工具,畅通资产变资金渠道。
重组一批企业
——全力构建“三类企业”,凝聚国企支持产业发展合力
推进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是蚌埠市优化国有资本布局、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核心举措。蚌埠以“功能定位鲜明、主责主业突出、投资方式优化”为目标,构建国有资本发展新格局。
蚌埠市按照“一企一业、一业一企”原则,加快推动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推动形成国有资产运营公司、国有资本投资公司、产业投资公司三位一体的市级出资企业格局。“三类企业”格局创新建立了从国有资产运营到扩大资本投资,再到推动产业发展的全生态链条,让每类企业都有清晰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避免同质化竞争,提升国有资本整体运营效率。
蚌投集团立足实业板块,推动蚌埠国钛钛白粉产线全线贯通,预计年内完成产值4亿元;天润化工新建年产5万吨生物法聚丙烯酰胺项目也将于年内完工,主业发展势头强劲……蚌埠市综合运用兼并重组、业务转型、产权转让、关停退出等手段,全面整合同质资产,加速剥离主辅不明产业。在市属企业原有主责主业和功能定位基础上,进一步明确重点主业板块和转型发展方向:围绕重点主业板块,加速主业资产集聚,形成“拳头优势”;结合转型发展方向,加强国有资源注入,为企业厚植发展动能。
投资方式优化是国有资本高效运作的关键。在基础设施投资领域,蚌埠市遵循“肥瘦搭配、收益平衡、领域组合、资产关联”原则,通过“准公益项目+经营性项目”“准公益资产+经营性资产”“财政资本金投入+国企市场化投资”等模式,健全国有企业参与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市场化投资运营机制,实现“借用管还一体、投入产出平衡”的良性循环。在服务产业发展上,蚌埠市打好“基金投资+股权直投”组合拳:加强政府性投资基金管理,明确投资方向,完善负面清单,提升运行效率;加快“基金丛林”建设,丰富功能基金、主题基金、双创基金供给,打造“苗木”葱郁、“灌木”茂盛、“乔木”参天的基金投资矩阵。同时,全面开展参股企业投资问效,对效益好、潜力大的企业加大投资,对收益低、长期亏损的企业及时退出,盘活资金支持优质企业和重点产业发展。
围绕全市六大新兴主导产业和六大产业集群,我市围绕每个主导产业和产业集群不同特点,分类设立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等主题基金;聚焦基金在产业转型、强链补链等方面的作用,丰富完善产业转型升级、战新产业发展等功能基金;聚焦企业从初创到成长、成长到成熟全生命周期,打造天使投资、创业投资、科技创新等双创基金。
截至目前,全市政府性投资基金70支,总规模540.94亿元。我市在基金丛林中实缴65.64亿元,撬动市外资金263.44亿元。推动基金先后投资了中科米点、九州云箭等148个在蚌项目,其中佳先股份、安徽凤凰、中草香料、芯动联科4家企业成功上市。
健全一项机制
——全面实施“行业对标”,以考核刚性激发企业活力
健全考核机制是引导国有企业聚焦发展重点、激发内生动力的重要保障。蚌埠市从考核导向、考核方式两方面入手,构建科学合理的考核体系,推动国企干部职工投身产业振兴大局。
蚌埠市国资委坚持将服务产业发展作为衡量市属国企经营业绩的重要内容,修订完善国有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办法,重点突出“支持产业发展、化债、利润”三大考核维度。这一导向让国有企业明确发展重心,不仅要追求自身利润增长,更要承担起服务地方产业发展、化解债务风险的责任,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考核方式上,蚌埠市打破传统“目标值+完成值”的设定模式,创新采用“横向行业对标+纵向历史对标”相结合的方式。横向以长三角41个市155家主要国有企业为对标标准,让蚌埠国企在区域竞争中找准定位;纵向以企业近三年最好业绩水平为对标标准,鼓励企业超越自我、突破发展瓶颈。这种对标方式有效解决了过去市场预测不准、经营预计保守导致的目标不科学问题,让业绩目标更具科学性和挑战性,杜绝“成绩门门一百分、实绩样样不如意”的形式主义现象,以薪酬改革的刚性,进一步激发企业经营的活力,推动国企全体干部职工自觉投身到蚌埠产业振兴的发展大局。
守住一个底线
——创新建立“两变一转”,守住守牢国资国企安全底线
化解国有企业债务风险,化解的关键不在“债务”,而在“风险”。蚌埠市系统分析研究国企债务风险特点,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债务成本高变低、债务期限短变长、债务结构非转标“两变一转”工作思路,全力以赴降成本、延期限、优结构。
由市国资委牵头组建化债工作专班,用足用好金融化债政策,“一企一策、一债一策”推动高息、短期、非标债务化解。今年以来,全市国有企业融资成本明显下降、债务期限显著延长、融资结构持续优化,年可节约利息支出9.7亿元、债务平均期限延长至6.13年。
从资源盘活的“破局之举”到资本重组的“布局之策”,从考核机制的“赋能之招”再到安全发展的“创新之策”,蚌埠市国资国企改革的每一步都紧扣“服务产业发展、守住安全底线”的核心目标。站在新起点,蚌埠市将继续以改革为刃、以创新为锋,推动国有资本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向产业链关键环节集聚,为蚌埠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能。
蚌埠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皖ICP备07008681号-1 皖网宣备070018号 皖公网安备34030002000168号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邮箱 bbrbs@bbnews.cn 举报电话 (0552)40174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