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新闻网>> 时政

智造强市、产业立市!奋力打造“淮河明珠、智造之城”

2025-10-28 09:11     来源: 蚌埠发布客户端
        

坚持“智造强市、产业立市”第一战略

奋力打造“淮河明珠、智造之城”

——全面解读《关于深入推进智造强市、产业立市 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2025—2030年)的意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现代化国家的物质技术基础,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坚强物质支撑”。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目标,对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提出了系统性改革部署。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已成为各省份各地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

蚌埠跨越赶超的根基在工业、优势在工业、出路在工业。当前,全市上下正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论述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坚持“智造强市、产业立市”第一战略和“双招双引、项目建设”第一战术,狠抓“优质项目+实物工作量”,奋力打造“淮河明珠、智造之城”。

日前,市委十二届九次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入推进智造强市、产业立市 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2025—2030年)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系统谋划和部署未来五年全市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总体方案,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制造业为主导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支撑蚌埠加快振兴。市政府研究室对《意见》进行了解读,全面介绍了《意见》的总体目标、方法路径、关键抓手、基础支撑和组织保障等内容。

根据解读,《意见》明确了发展目标,提出到203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300亿元、力争在全省实现进位,一产增加值年均增长3.5%以上,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6%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2300亿元,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25%左右、工业化率提升至30%以上,三次产业结构调整至10:34:56左右。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市将从推动制造业提质扩量升级、现代农业做大做强、现代服务业提质增效三个方面入手,打好三次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的“组合拳”。

其中,在推动制造业提质扩量升级方面,主要是全力推动智能传感、商业航天等7个制造业重点产业集群补链延链,到2030年,规上工业企业增至2000家以上,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比提升至45%以上,制造业投资年均增长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重点发展壮大车载触控屏、动力电池用涂覆材料、汽车轮胎及内饰件等细分领域。到2030年,新落地投产项目不低于150个,集聚规上工业企业200家以上,产业规模突破300亿元。新型显示产业大力发展高世代TFT-LCD及OLED玻璃基板、UTG等产品,补齐液晶材料、驱动芯片、功能膜材料等关键环节。到2030年,新落地投产项目不低于80个,集聚规上企业100家以上,产业规模突破300亿元。生物化工产业发展壮大非粮生物基产品、生物航空煤油和生物燃气、生物技术药及高效原料药等细分产品。到2030年,新落地投产项目100个以上,集聚规上企业390家以上,产业规模突破800亿元。新能源产业重点发展薄膜电池、储能电池、风电组件、电气设备以及新型储能系统等。到2030年,新落地投产项目不低于100个,集聚规上企业110家以上,产业规模突破160亿元。生命健康产业积极引进生物医药、医疗器械、细胞治疗、精准医疗等龙头企业、高端研发机构。到2030年,新落地投产项目不低于100个,集聚规上企业25家以上,产业规模突破100亿元。智能传感产业发展壮大加速度、陀螺仪、温湿度、压力、触觉等传感器细分产品。到2030年,新落地投产项目不低于225个,集聚规上企业150家以上,产业规模突破500亿元。中国传感谷迈入全国十大高质量传感器园区前5位。商业航天产业全力壮大火箭发动机研发制造、火箭总装、卫星制造等关键环节。到2030年,新落地投产项目不低于40个,产业规模突破100亿元,建成运营大洪山商业航天公共测试平台、蚌埠商业航天科创中心。

在推动现代农业做大做强方面,以做大规模、做强企业、做优特色、做全链条为目标,增强市场竞争力、产业引领力和增收带动力。到2030年,绿色食品产业全产业链产值达到2000亿元以上,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力争达到3.5万元。坚定不移抓好粮食生产,到2030年,全市粮食生产能力达65亿斤以上。保障重要农产品供应安全,积极争创肉鸡、生猪等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肉蛋奶产量年均增长3.5%以上、水产品产量年均增长2.5%以上,蔬菜(食用菌)产量年均增长3%以上。加快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发展,重点发展糯稻食品、肉类食品两大主链,到2030年,糯稻和肉类产业集群全产业链产值分别突破400亿元和500亿元。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原料产值比达3.3:1。

在推动现代服务业提质增效方面,加快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到2030年,服务业增加值突破1700亿元、规上服务业企业超500家。做大做强现代物流,投用铁路物流基地铁路专用线及联运附属设施、邮件处理中心等物流重大项目,基本建成空港产业园。到2030年,“一枢纽一基地”货运量突破1亿吨,多式联运货运量达2亿吨、占全社会货运量超35%,全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比重下降1个百分点以上。繁荣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全力壮大科技服务、软件信息、工业设计、人力资源等重点行业。到2030年,全市规上生产性服务业企业突破300家,营收突破100亿元,企业总数、营收占全市规上服务业比重均高于75%。焕新升级生活性服务业,持续深化消费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到2030年,年均新增限上批零住餐企业100家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2000亿元、年均增长6%以上。

创新,是蚌埠的最强基因,也是蚌埠的最大底气。《意见》把创新作为关键抓手,将牢牢把握创新这个“蚌埠振兴之源”,努力集聚更多科创人才、引进更多科创项目、培育更多科创产业,加快“科技特长”向“工业特产”转变,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其中,在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方面,《意见》指出,到2030年,全市累计开展核心技术攻关项目不少于50项,全社会研发投入年均增长8%以上,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20件以上。在企业创新方面,重点是构建科技型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到2030年,科技领军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分别达5家、1600家,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300家、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省比重进入全省前5位。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重点是构建主导产业集群、园区和县区深度绑定高校院所、院士团队的协同创新格局。到2030年累计实施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超200个,累计新增缴纳社保大学毕业生6万人以上。在新型技术改造方面,核心是加快实施“智改数转网联”改造。到2030年,新培育先进级智能工厂15个以上、卓越级智能工厂2个以上,技改投资年均增长8%。在产业绿色化转型方面,严格控制低效和无效投资,推动重点用能设备能效升级。到2030年,新培育国家级绿色工厂15家以上、国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3家以上、国家级绿色园区1家,争创省级零碳园区。

“我们将突出做好政策、项目、机制等集成创新,把人力、物力、精力集中到招商引资、助力本地企业做大做强、向上争取‘三大主渠道’,以‘优质项目+实物工作量’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市政府研究室有关负责人表示,在招商引资方面,我市将聚力攻坚补链延链龙头企业,五年累计招引落地投资超10亿元以上制造业项目75个,招引项目2个年度内开工率超80%、入库率超55%、投产率超60%、入规率超35%。在做大市场主体方面,到2030年,我市力争“四上”企业总数达4400家,产值超百亿元企业4家、上市公司超15家、省百强民营企业超4家,累计培育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0家以上。在对上争取方面,每年争取省级以上试点示范、表彰奖励、激励项目不少于20个,每年争取上级资金份额超过全省平均水平、支付进度全省靠前。在园区提质增效方面,将实施国有企业“两未一改”专项行动,各省级以上开发区至少创建1家“AA+”信用评级国有企业。到2030年,全市省级以上开发区合计营收达到5500亿元,其中市高新区营收规模突破2000亿元。自贸片区进出口综合对全市贡献度超50%,综保区土地开发利用率60%以上。在优化要素供给方面,我市将构建和完善产业用地、用能、污染物排放、算力等要素支持体系。到2030年,年新增贷款450亿元以上、制造业贷款年均增长15%以上。创成市属高职院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主导产业匹配度达80%。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市政府研究室有关负责人说,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我市将从完善顶层设计、优化营商环境、锤炼能力作风三个方面强化产业发展组织保障。接下来,我市还将建立完善协调机制,谋划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协同出台系列政策,以铁锤砸铁钉的严实作风确保各项任务落地落实。



深度阅读

一见·亚太合作,习近平主席为何强调“开放”是生命线?
[详细]
鉴往知来,跟着总书记学历史丨让中华文明瑰宝永续留存、泽惠后人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