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东生
河流,如同生命的脉络,贯穿了人类文明的每一个角落,见证了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历史进程,滔滔不绝的河流,就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象征。
蚌埠禹会村,这个千里淮河上的远古村落,历史的气息愈发浓厚。英雄的大禹曾在此大会诸侯,共商治水大业。村内遗址静静躺卧,出土陶釜残片无声诉说先民智慧。我蹲身细看陶片斑驳,眼前仿佛浮现大禹风尘仆仆、栉风沐雨的身影。他劳身焦思,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平复水患,理顺了河道。这浩荡长河,原来就是上古大爱的见证者。
我与淮河有过多次亲密接触,淮河水的颜色异彩纷呈,不同时间、不同天气、不同位置、不同视角,水的颜色都不尽相同。但不管怎样,这种颜色总是以和谐的色彩存在着。这像极了56个民族服饰,尽管各民族服饰不同,但他们的心总是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地抱在一起。正是这样的异彩纷呈,才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多姿多彩与和谐统一。
“真正的爱,是把你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是愿意倾听你的想法,是让你拥有被尊重的力量感,是见证你去经历属于自己精彩的人生。”蚌埠市民族团结广场,美丽的讲解员旺珍,一身藏袍鲜艳如云霞,尽显尊贵和华丽。这位藏族姑娘,声音清亮,讲起五十六个民族团结的故事时,眼中闪烁着骄傲的光亮。说起她自己的故事更是透着高原独有的热忱。
旺珍是高原的儿女,四年前,从南京理工大学毕业,参加安徽省西藏大学生专项招考,来到美丽的“珠城”蚌埠。初至蚌埠,她曾深陷于异乡的沉默。高原的辽远被城市的喧嚷取代,母语如被隔在透明墙外,她仿佛站在语言的孤岛上。然而蚌埠却以无声的暖意拥抱了她。她说:刚来单位报到那会儿,她和阿爸阿妈在路上打车,司机师傅知道他们是西藏来的,特别热情给他们介绍,当中总是说到一个字‘管’,开始不太懂,后面才知道是“好”的意思,让他们对这座城市有了最初的印象。
平时工作时,同事们耐心地放慢语速,街边小吃摊主努力理解她的比划,清晨广场上打太极的老人会停下动作,用温和的眼神回应她羞涩的微笑……陌生的语言与习俗原本是冰冷的障碍,却在这无声暖流的浸润中消融。在她看来,蚌埠是一座有温度的城市,这里物价比较低,快递到得快,生活比较便捷,作为南北分界线,小吃也多,真是一座宜居的城市。现在,每每傍晚时分,旺珍总要走一走淮河大桥,吹一吹淮河的风,听一听淮河的声音。
旺珍深爱着这座城市,也深爱着淮河以及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她不仅在这里找到了心爱的事业,也收获了甜蜜的爱情。男朋友是她高中同学,他们请淮河作证,定下终身,彼此许下誓言:“河不枯,爱不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句古老的诗句,幻化成现实版的爱情故事,宛如一幅动人的画卷。那日,男友赠予她一条五彩哈达,如淮河水般斑斓流转。旺珍手指轻轻抚过哈达柔滑的纹理,仿佛触摸着河水深处奔涌的岁月:“你看,淮水与雪山之水,于此奇妙交融;大禹的仁心,正似水无定形,渗入血脉,润泽万千灵魂。”这水的交融,分明是心灵无疆的隐喻。
夏日的淮河,在暮色里缓缓流淌,映照着7000多年古老文明的星光,也承载着无数微小而坚韧的梦想。我忽然想道:古有文成公主入藏铺就的唐蕃大道,今有无数如旺珍般的青年,跨越大江长河,在时代的洪流中亲手编织属于自己的同心结,以生命践行着无声的“江河之约”——这岂不正是民族血脉在时间长河中更庄严的奔涌?!
蚌埠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皖ICP备07008681号-1 皖网宣备070018号 皖公网安备34030002000168号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邮箱 bbrbs@bbnews.cn 举报电话 (0552)40174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