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新闻网>>

老水井

-

2025-07-14 08:26     来源: 蚌埠发布客户端
        

老水井

文/徐建光

在淮上区沫河口镇陈桥村有一口“老水井”,原名“后花园井”,俗称“后台井”。目前是村里保存最古老最完整的文化遗产。

据《凤阳府志》记载:此井始掘于明朝建文帝元年(1399年4月),由建文帝追封,赐汪氏老母“‘德贤夫人’,立‘泰山奶奶庙’,臣庶祀奠,教育天下不忘本”。

建寺庙时,一并挖了“庙井”和“后花园井”两口水井。寺庙里的水井已于上世纪70年代,毁庙时填平了。“后花园井”,在村里,井体保存完好。井水冬暖夏凉,清爽绵甜,它见证了汪氏人丁几百年来唯一的一口吃水井。时世变迁,历尽沧桑,时隔久远,唯有这口老水井存在600多年。井壁内部系用带有明朝字样的青色陶砖圈成,井底直径约1.8米,在井壁不同部位,留有很多渗水泉眼(祖上传说:每个渗水的泉眼都与东海水相连,故井水自古至今从没枯竭过),井深约10米。水井结构合理建造技术科学,说明了我们的先民已进入了文明社会,他们懂得饮用卫生的井水了。

经改造过的古井,远看,井台平整干净,美观漂亮;近看,水清透彻,光亮如镜;可清晰地反射蓝天白云和人的倒影。冬日,井水温热。村里媳妇、姑娘们最爱用井水洗菜、洗衣服。夏天,井水冰凉。尤其是在农忙双抢季节时,天气异常炎热,大伙儿累得汗流浃背,跑到井边舀上一瓢水吞进肚里,立马凉遍全身。夏夜,水井的凉气浸润着大伙的心扉。劳作了一天的人们围坐在井边的栏杆上乘凉,没有蚊虫叮咬。偶尔有几个萤火虫在井边飞来飞去,顽皮的小伙伴们追逐着这些小精灵,放纵着儿时的快乐。大人们在这里谈天说地,仿佛是在开故事会,讲述牛郎织女的故事。我最早在这里听过很多故事,如《三国》《水浒》和《西游记》等。大伙儿讲故事累了,就欢迎村里几个后生吹上一段优美的笛子或者口琴,也算是对美好生活的一种憧憬。夏夜的井边,奇幻的故事,美妙的音乐,承载着儿时无数的梦想和希望。每当遇到“淘水井”时,村里的成年男人们都必须参加这淘水井活动。淘水井,不是什么难活重活,只是不停地将井里的水用木桶给淘出来,直到淘干,然后把井壁和井底清理干净。而女人们则在村子里的村支部,备一些好酒好菜;等男人们把井水淘干了,中午,全村男女老少把酒狂欢,这场景比过年还热闹。如今,村子里各家各户都安装了方便快捷干净的压把井或安装了自来水,村里的这口老井,现已经很少人使用。再也没见过淘水井的热闹场面了。但人们仍然不会忘记关于这口井的动人故事。

这口老水井风风雨雨数百载,养育和滋润了汪氏族人辉煌发展,“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时光流逝,唯有老井不变;井水依然是清澈见底,仍在人间。这口老井是村里目前保存下来的最古老最完整的文化遗产,它是汪氏族人在这里繁衍发展壮大几十代最好的见证。今天汪氏族人不忘初心,怀念古人,保护中华民俗文化,传承汪氏善良家风,并把这口老井重新命名为“祖泉”,立碑载入史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发展,这祖泉的饮用功能已渐渐消失,而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美德的源泉却永远也不会枯竭,人们将世世代代铭记在心。





深度阅读

一习话丨“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
[详细]
习言道 | 切忌“捡进篮子都是菜”,习近平的告诫有深意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