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黄庄街道红旗社区积极探索“党建引领、多元共治、精准服务、长效发展”的基层治理新模式。通过打造“流动小桌子”服务平台,广泛收集社情民意、调解矛盾纠纷、开展便民服务,实现了“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治理理念,打通了社区服务的“最后一米”,架起了连接居民与社区的“连心桥”,提升了基层治理的精细化水平。
“红色联盟”聚合力,“摆摊”构建共治新生态
红旗社区创新构建“1+5+N”红色联盟机制,以社区党委为核心,联动物业、业委会、社区民警、社会组织和志愿者队伍五大主体,吸纳辖区38家商户组建“红色服务团”。每周六上午,小区广场变身“便民服务集市”,开展反诈宣传、解答维修基金使用、停车管理等问题。从“坐等居民上门”转变为“主动下沉服务”,通过“摆摊设点”,将服务窗口前移至居民聚集区,有效增强了居民的获得感与满意度。
“微服务”解民忧,从“等诉求”到“找需求”
社区建立“三张清单”动态管理机制,通过“小桌子”收集的民意形成“需求清单”,对接联盟单位资源生成“服务清单”,根据办理效果建立“满意清单”。从过去“坐在办公室等诉求”到现在“带着问题收集本找需求”,工作方式实现根本转变。针对双职工家庭子女放学无人照看的问题,社区将“小桌子”升级为“四点半课堂”,联合公益组织开发“红色教育”课程,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小桌子”大作为,打造基层治理的“连心枢纽”
红旗社区将“流动小桌子”从便民服务点升级为民主议事平台,构建起“桌前收集意见—桌旁协商议事—桌上决议公示—桌后跟踪问效”的闭环机制。在老旧小区加装电梯项目中,社区组织居民代表、施工方、物业公司等相关方在“议事桌”前开展协商,最终达成“政府补贴+业主分摊+企业让利”的共建方案。通过议事平台,推动“自己的事自己议、自己的难自己解”,形成了共建共治共享的良性循环。
“标准化”促长效,从“临时阵地”到“金字招牌”
为确保服务品质持续提升,社区制定了《社区物业联合接待实施办法》,涵盖场地布置、人员配置、服务流程等4大类20项细则,推动服务标准化、规范化。同时,建立“五星服务岗”评选机制,通过事件办结情况、服务对象满意度回访等方式进行动态反馈。此外,社区还依托“慧满淮畔”小程序管理系统,实现服务响应及时、资源调配精准、效果评估科学。今年以来,通过数据分析优化服务项目6项,调整服务时段12次,服务供给与居民需求的匹配度提升了30%,真正让“流动小桌子”成为居民信赖的“幸福驿站”。(夏帮银 闵莉)
蚌埠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皖ICP备07008681号-1 皖网宣备070018号 皖公网安备34030002000168号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邮箱 bbrbs@bbnews.cn 举报电话 (0552)40174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