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新闻网>>

心中永远的那抹绿

-

2025-08-01 15:29     来源: 蚌埠发布客户端
        

心中永远的那抹绿

文/沈为顺

邮差清脆的车铃声在家门口那个夏日响起,那份印着鲜红五角星的第二炮兵工程学院录取通知书,沉甸甸地压住了我的心跳。父母的指尖在封皮上微颤,眼中泛起水光,我在家人的期许和不舍中,启程离开了熟悉的港湾。

独自踏上那趟西行的绿皮火车,是我生命里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远行。站台上人声鼎沸,父母挥动的双手在攒动的人头中逐渐模糊、变小,最终被缓缓启动的列车彻底抛离视线。车轮“哐当、哐当”撞击铁轨,单调固执,像永不停歇的秒针,丈量着离家的距离,也丈量着心底涌起的无边空旷与陌生。窗外,淮河水乡那温润、饱满的葱绿,渐渐凝固成古都西安厚重的城墙砖灰。

军校的绿,绿得浓烈深沉,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它化作营房的灰墙、训练场的伪装网、身上笔挺的“国防绿”,如浓荫般无孔不入。边学习、边训练的日子里,每日天未亮,尖厉的哨音便撕裂寂静。汗水、尘土与钢铁意志,切割填充着每一寸时间。正步训练时动作屡屡出错,教官严厉的目光如探照灯聚焦,低沉的呵斥是砸向耳膜的重锤:“臂线!腿线!眼神!挺胸抬头!”眼泪冲上眼眶,又被死死咬住的下唇逼退,伪装网的那片绿仿佛也在催促我继续前行。

四年光阴飞逝,毕业分配名单上,“常规导弹第一旅”四个字赫然印在我的名字旁。收拾行囊时,西安的晨雾正漫过训练场的铁丝网,我望着远处明城墙的剪影,忽然明白这身军装的绿,注定要在更广阔的天地间晕染。

初到赣东北小城的部队营区,正好赶上每年一度的野外训练,第二天我便随部队奔赴东南沿海的崇山峻岭。那里的绿湿润浓稠,带着蓬勃生机与隐秘危险。闷热潮湿的空气如凝固的胶体,每一次呼吸都带着沉重水汽。密林深处的战术训练中,我们需长时间潜伏匍匐,身体紧贴潮湿地面,汗水从未干透,腐烂落叶、湿滑苔藓与蜇人昆虫为伴。青草与泥土的浓烈气息扑面而来,军装沾染着斑驳的草汁与泥浆,绿色愈显沉郁厚重——仿佛大山母亲以草木汁液、泥土养分,将我们悄然拥入怀中,既滋养又考验着。

转年的夏天,部队开赴西北荒漠戈壁。车窗外的景致从江南的层林尽染,褪成黄土高原的沟壑纵横,最终化作戈壁的无垠苍黄。“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风吹石头跑”的景象真实铺展在眼前,烈日当空时地表滚烫,迷彩服被汗水反复浸透,又在狂躁风沙中迅速板结,硬邦邦裹在身上,磨砺着皮肤,泛出大片白色盐渍,宛如苦咸露水凝结在草叶上。导弹发射前我们有条不紊地操作着每一个指令,每一根神经都绷紧至极致。

这份极致的专注,最终在石破天惊的一刻爆发。作为发射单元一号手,我的指尖是连接指令与烈焰的最终枢纽。耳机里传来指挥员清晰冷峻的口令:“……5,4,3,2,1,点火!”时间骤然压缩,世界褪色,只剩操作面板上那个小小的红色按钮。血脉偾张中,所有意志、训练与责任汇聚于右手食指。没有丝毫犹豫,带着“东风快递、使命必达”的绝对信念,我坚定沉稳地按了下去!瞬间,脚下大地剧震,沉闷巨大的轰鸣咆哮而出,撕裂戈壁亘古的沉寂,巨大的导弹挣脱束缚,尾部喷涌出炽白烈焰,裹挟滚滚烟尘,如一条愤怒苍龙嘶吼着刺向苍穹。

从西安的军校操场到江西的小城营区,从东南沿海的密林到西北戈壁的黄沙,十六载军旅生涯,肩章上的星徽悄然增加,我也从一号手成长为发射指挥员。站在指挥席前,看着年轻战友们专注坚毅的面孔,忽然懂得这身军装的绿从不是单一的色调——它是西安晨光中的苍劲,是江西小城的温润,是东南山林的深邃,是戈壁烈日下的炽烈,更是战友们心底的坚韧。

时光流转,转业回乡已有十三个年头。每年“八一”,必郑重打开那只放置在衣柜角落里的迷彩行李箱,旧军装绿得纯粹笔挺,仿佛西安灞桥的晨露、赣东北的溪流、林海的松涛、戈壁的烈日都未曾将它侵蚀。三枚“三等功”奖章在箱底熠熠生辉,无声诉说着汗水、风沙与烈焰铸就的荣光。原来那抹绿从未离去,已沉淀为生命最深最韧的底色。那抹绿,是雷霆万钧的使命,是地动山摇的担当,更是刻进生命永不褪色的军魂!





深度阅读

习言道|用胜利赢得和平赢得尊重
[详细]
习近平总书记关切事|贺兰山下种出“紫色梦想”——把地方特色产业做优做强之四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