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马路:记忆里的文化地图
文/徐 琦
二马路曾是老蚌埠最繁华商业街。在人们的记忆中,这里汇聚了饭馆、店铺、剧院、茶馆、百货商店、药铺以及琳琅满目的“五洋杂货”,是名副其实的市井繁华之地。“来蚌埠不到二马路,就不算来到蚌埠”,冲着这句话,初到蚌埠的外地人都要去逛逛二马路。
“二马路”四次更名
早期的二马路与多条南北走向的街巷相交,构成了老蚌埠重要的商业街区。以津浦铁路线为界,二马路分为东、中、西段。铁路以西货栈林立,旅馆业发达、百货商店云集,是当时最繁华热闹的地段。
二马路在蚌埠城市建设历史变迁中经历了数次更迭。
1911年二马路西起火神阁,东至东井沿,还是一条百米的土街。1912年(民国元年)铁道口至兴平街口,被命名为二道街。四年之后,1916年二道街更名为二马路。
1919年(民国八年)蚌埠火灾后的城市重建,催生了二马路最初的繁华。1921年,二马路上星星点点的路灯亮起,这条全长300米的线路以二马路为中心,东至国治街,西至老大街路口,每隔十米设置一盏路灯。三十盏昏黄的白炽灯,点亮了二马路的黎明。1928年,二马路铺设沥青路面,成为蚌埠第一条柏油马路。民国26年《皖北日报》曾记载当时蚌埠奢靡的景象:“民国十八年达极盛时期。盖以倪氏主皖,权倾一时,各省代表,络绎于途;…多消耗于酬酢往还,酒食征逐,花天酒地,纸醉金迷中”,此时的蚌埠一跃成为皖北地区盛极一时的“小上海”,二马路自新埠铁路货场向东延伸至伯飞路(国治街),成为商贾云集的商业中心。
岁月流转,旧貌换新颜。1958年,在城市道路的建设规划中,东圈堤至兴平街改称凤阳路。凤阳路不仅覆盖了原二马路的路段,还进一步向东延伸。至此,二马路作为街道名称,已从蚌埠的城市地图上悄然消失。此后,凤阳路细分为凤阳东路和凤阳西路。从1966年始,凤阳东路在之后十余年里曾一度改称东风路。
1979年,二马路小商品市场在欢庆的鞭炮声中开张营业,重新唤起了人们对老蚌埠商业辉煌的记忆。这时离当初命名二马路的时间,刚刚过去了一个甲子。
然而此时的“二马路”已不再是一条街道,而演变成一个综合商业市场的名称。自1958年更名后,二马路这个曾让市民耳熟能详的历史称谓,渐渐地成了人们记忆中的渐行渐远的市井风景。
书店林立的文化街
在蚌埠博物馆的近现代陈列展厅中,匆匆而过的参观者,或许很少留意到一张《民国时期二马路商业街区示意图》,在这张业已消逝的城市文化地图上,林立的店铺中有几家书店的名字排列其间。在络绎不绝、人声鼎沸的街道,书店的出现为嘈杂的街市增添了一缕悠然的书香。不妨想象一下,民国年间,身着长衫的文人雅士和穿着旗袍的女学生穿梭于书肆之间,翻阅书卷的场景,曾是二马路百货骈阗的街市上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
1915年,二马路那时还被称作二道街,书商吴林生就在铁路东开设了商务印书馆蚌埠特约经销处,这是蚌埠第一家书店。随着新思想、新文化的传播,蚌埠书业方兴未艾,各类书局应运而生。当时商务印书馆蚌埠特约所、世界书局、中华书局为蚌埠三家大书店。其间章福记书局、宏益书局、世界书局、新民书店经营有道,规模日渐增长有后来居上之势。
这时期的书店主要集中在铁路口东段。据《蚌埠市志》记载,至抗战沦陷时期,二马路上汇聚了商务印书馆、上海书店、义成书局、国光书局、中华书局、开明书局等共计11家书店。抗战胜利至新中国成立前夕,大东书局、新生书局、明月书局、中国文化服务社、三山书社等也纷纷在二马路设店。二马路成为书铺林立的文化街。
商务印书馆在中国近代出版业曾一家独大,其在全国普设分支机构的模式,被后来兴起的中华书局、世界书局、开明书局等纷纷效仿。商务印书馆蚌埠特约经销处主要经营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学校教科书、古籍、科学著作、文艺书籍、工具书、期刊等图书,以及少量外文书刊。该书店开业初期购书者稀少,曾一度兼售西药以维持运营。1915年商务印书馆首次出版的《辞源》(中国现代第一部大型综合性语文辞书)在蚌埠发行时轰动一时。影印本《万有文库》在当地十分畅销,而商务印书馆发行的文艺书籍,如鲁迅、茅盾、巴金的新文学作品,以及张恨水的通俗小说均在蚌埠产生较大影响。随着业务扩展,其经销范围覆盖皖北各地。
二马路书业的兴起和发展,与蚌埠教育的勃兴密不可分。津浦铁路通车后,蚌埠作为皖北重镇人口激增,国民教育随之兴起。20世纪20年代,各行业商会纷纷兴办了私立学校,1937年全埠已有小学20余所。教育的需求,为二马路的书业繁荣提供了深厚的土壤。昔日的老牌的商务印书馆等各大出版机构,以教科书为营业大宗,与教育相关的书刊和读物在图书目录中占据很大的比例。文化的繁荣为城市带来新思潮。依托上海、南京出版业庞大的网络系统,各种历史书籍、文艺小说、碑帖字画,还有国内出版的各种期刊得以及时抵运,使这座淮河畔的新兴小城得以同步感知大都市的文化脉搏。
1949年1月蚌埠解放,二马路书店业也翻开了历史新篇。耄耋老人黄建斐在新华书店工作了一辈子,对当年参与筹建蚌埠新华书店的往事还记忆犹新。
1949年1月20日,解放蚌埠的硝烟刚刚散尽,南下的江淮新华书店小分队便随军进驻了蚌埠。1月23日,江淮新华书店总分店在蚌埠成立,书店当日营业,利用原“中华文化社”的旧址,把从解放区带来的马、列、毛主席著作革命书刊在蚌埠公开发行。2月初,江淮新华书店迁至蚌埠市二马路原国民党中央合作金库,这是一幢二层楼房,有两层共十四个房间,楼上办公,楼下营业。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上世纪50年代,尽管图书种类尚不丰富,但民众的求知热情却空前高涨。1950年10月,《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平装本)在二马路的新华书店首次发行,盛况空前,不到一小时,500余册便被抢购一空。到了1955年,新华书店在二马路已扩展至两个门市部。其中一个是专营少儿读物及图片画册的少年儿童门市部(也称第二门市部)。此后,二马路上又相继增设了科技门市部和古旧书店。二马路书香依旧。
市声里的文化印记
在老蚌埠的地图上,至今仍可寻见二马路上报馆的历史印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地方报业蓬勃发展,1927年《蚌埠民报》创刊于二马路铁路东段天锡里,1929年《皖北日报》创办于二马路东亚旅社,同年秋《蚌埠快报》在二马路铁路东段陶公馆设立报馆;1932年《皖北时报》于二马路铁路东段创办。《皖北日报》直属国民党中宣部,当时又被读者称为国民党党报,日报内容多收录中央社当天播发的新闻。市志史料中载:“九一八”事变后,该报宣传抗战,曾发表很多文章,颇得民众好感。
昔日喧嚣的市声里,曾激荡着红色的长歌。
二马路东段392号,国安街路口,曾有一家留芳照相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生意还十分红火。而这间老蚌埠人熟悉的留芳照相馆,在四十年代曾是中共蚌埠地下党的秘密联络点。共产党员康善贤以照相馆开票员的身份作掩护,在白色恐怖下秘密开展党的地下工作。
二马路仁寿里10号,中共长淮特委(蚌埠特委)机关所在地旧址。从1930年到1932的几年时间,这里是蚌埠特委秘密战线的核心地,领导组织铁路、码头工人运动和蚌埠农民的土地革命的号令都从这里发出。
1932年6月蚌埠特委驻地遭到破坏,特委书记朱务平当时就住在隔壁仁寿里11号。当时警察冲到他的住处搜查,见屋内家具破旧,并无值钱的东西,就顺手拿走一条裤子。朱务平借口没有裤子换洗又要了回来,警察不知道眼前这位衣衫褴褛的穷汉子就是特委书记,他那条破裤子里正藏着一封密件。
如今,仁寿里老建筑早已不复存在,在长淮特委(蚌埠特委)原址上新建的陈列馆,成为二马路百年商业街中的一处红色地标。
老蚌埠二马路既是汇聚五洋杂货的商品集散地,也是书店与文化商品的集中区域。依托多家老牌书店及十余家大小书铺,其东段逐渐形成了以经营笔墨纸张、文具用品和刻印服务为主的文化街区。
1945年8月,二马路东的“鸿大漆庄”店招下多了一块“杨大可治印社”的招牌。
杨大可治印社以刻印章为主,兼给人画像。起初顾客对这位年轻匠人的手艺并不看好,随着光顾刻印的人口口相传,杨大可篆刻的手艺渐渐得到了认可。他刻的每一方印章不分材质贵贱,都会勾勒几笔薄意山水,或加刻几行别有韵致的诗词边款,款识古拙雅致,令人称绝。凭着娴熟的技艺,杨大可的治印社逐渐声名鹊起。
当年的“杨大可治印社”还曾出过一件趣事。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私人刻章需要备案,治印社马路对面就是蚌埠公安局。白天没有刻完的印章需夜间赶工。夜深人静时,杨大可用小锤敲打刻刀,发出清脆的叮叮声,竟被路人误以为是“敌特发电报”而举报,经调查方知是场误会。从二马路这家小小的刻印社起步,杨大可从最初的刻章治印为业,后来逐渐转向微雕的艺术创作,没人会想到,多年以后,这家小小刻印社竟走出了一位名扬中外的微雕艺术大师。
二马路曾经是老蚌埠最繁华的商业街,如今已成消逝的地名。往昔的喧嚣市声,悄然隐入时光深处,沉淀着这个城市的文化记忆。
蚌埠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皖ICP备07008681号-1 皖网宣备070018号 皖公网安备34030002000168号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邮箱 bbrbs@bbnews.cn 举报电话 (0552)40174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