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新闻网>>

数小时劳作,一生重担 一个五级工伤家庭的赔偿之路

-

2025-08-11 10:43     来源:
        

蚌报融媒体记者 郝玉琳 通讯员 邱瑞东

沉重的几小时:顶梁柱的坍塌

一个平凡的工作日。陈某为了生计,经人介绍到一家单位做临时搬运。没有签合同,工资未定,只想挣点辛苦钱。谁知仅仅几小时后,一场意外轰然降临——重物砸下。经过12个月漫长煎熬,诊断冰冷而残酷:双下肢瘫痪,工伤认定,五级伤残。家中的顶梁柱瞬间倒塌,站立行走已成奢望,更别提养家糊口。未来的康复、护理、生活费,像大山压垮了这个家庭。

困局:29万之后,未来何在?

面对终身残疾,法律给了陈某选择:留在刚刚上班几小时的工作单位,由单位安排适当工作,若难以安排,则按月领取本人工资70%的伤残津贴(由用人单位支付)。或者离开,一次性获得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的伤残补助金、工伤医疗补助金,以及由用人单位支付的伤残就业补助金。

但协商桌上,裂痕深不见底。单位沉重叹息:“才用工几小时,工资都没付,我们已经垫了29万医疗费!到极限了,巨额赔偿实在无力承担。” 他们觉得远超“临时用工”的代价,已算尽责。

陈家人眼中含泪:“几小时的活,赔上一辈子啊!后续护理、康复、生活,钱从哪来?29万救了命,可日子怎么过?”他们渴望一笔“未来的钱”,为破碎的生活兜底。双方站在各自的深渊旁,互不理解。

调解之光:穿透绝望的阴霾

初次调解失败,僵局令人窒息。仲裁员深知,冰冷的诉讼只会让伤口更深。于是,一场带着温度的破冰之旅悄然开启。

对话单位:法理为纲,现实为鉴

仲裁员理解企业的付出,但法律的刻度清晰:“用工再短,事实劳动关系成立,工伤责任就无可推卸。垫付的29万医疗费是法定义务,不是恩惠。”仲裁员温和而坚定地指出,五级伤残依法还涉及就业补助金、停工留薪期工资等义务。更现实的是:“诉讼拉锯战耗时耗力(1-2年),律师费、执行风险、信誉损失,代价远超依法调解的‘止损’方案。” 这番话,触动了单位的权衡。

抚慰陈家:共情中坚守理性

仲裁员深切感受着这个家庭的绝望:“五级伤残,生活天翻地覆,未来步步艰难。你们要赔偿保障生存,是法律赋予的权利,我们懂。”带着关切,仲裁员说:“但是,诉求过高,可能逼退对方,陷入漫长诉讼。对急需用钱的你们,这等于是二次伤害。”仲裁员耐心解释法律标尺:“一次性赔偿有法定算法,陈某的一次性伤残补助金为18个月本人工资(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按当地职工月平均工资计算为24个月(工伤保险基金支付),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为40个月当地职工月平均工资(用人单位支付),此外还有停工留薪期工资、护理费等。在法律框架内争取合理、可兑现的赔偿,才是眼下最坚实的依靠。” 这份带着暖意的理性,让家属焦灼的心找到了一丝安定。

和解:90万托底,生活重燃微光

真诚的沟通融化了坚冰。单位最终明白:依法赔偿是铁律。他们在法定金额外,主动补偿陈某5万元,展现诚意。陈家人也体谅企业不易,在法定标准内做出让步。最终,一份承载希望的协议达成:

用人单位一次性支付陈某(就业补助金、停工留薪工资、护理费等)54万余元(年内付清)。

陈某配合申领工伤保险基金支付的一次性伤残补助金、一次性医疗补助金等30余万元。

单位放弃追偿29万医疗费差额。

双方解除劳动关系,恩怨两清。

启示:五六级争议漩涡与平衡之道

此案深刻揭示了五、六级工伤为何常陷赔偿僵局:劳动者伤重却未失能,这种“中间态”模糊了单位“照顾”与“赔偿”的边界,双方对伤残影响、未来成本的感知鸿沟巨大,加之赔偿额显著高于轻伤等级,企业压力陡增。

本案的和解则表明:化解此类纠纷,法律是绝不可破的底线,人情是弥合裂痕的良方。仲裁作为公正桥梁,必须坚定捍卫劳动者法定权益,守护其合法权益;也需体察企业现实困难,在赔偿方案中寻求可行平衡。唯有在刚性的法理与柔性的人情间精准拿捏,才能让重伤者及时获救赎,让担责者不致倾覆,最终实现权益保障与可持续经营的双赢。


深度阅读

【讲习所·抗战胜利80周年】致敬!东方主战场的英雄
[详细]
看图学习丨以人为本、智能向善 总书记引领推动人工智能发展和治理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