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新闻网>>

门楣上家国 梁柱间文脉——张岐和他的匾额雕刻

-

2025-08-13 08:31     来源: 蚌埠发布客户端
        

门楣上家国 梁柱间文脉

——张岐和他的匾额雕刻

文/陈 卫

匾额是古建筑的“眼睛”。横为“匾”,竖为“额”,是人们表达思想和情感的一种文学艺术形式。匾额雕刻,这是一门古老而精妙的艺术。它以木材、石材等为载体,通过工匠们精湛的技艺,将文字、图案等雕刻于门楣上、梁柱间。

匾额雕刻不仅仅是简单的手工劳作,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与表达。匾额雕刻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它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向世人诉说历史故事,展示文化价值。

工匠们运用各种工具,如刻刀、凿子等,一点一点地雕琢出细腻的线条和生动的造型。从古朴典雅的字体到栩栩如生的图案,无不展现出雕刻艺术的魅力。这些匾额或悬挂于古建筑的门楣之上,或置于庭院之中,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它们见证了历史的变迁,承载着人们的情感与记忆。

张岐的父亲张永清,上世纪50年代,曾是蚌埠淮河水上公社的一名木工。张永清自幼爱好书法刻字,在单位就经常给同事义务刻私章,和当时的书法名家江允功还有过交集。

当年,二号码头附近商铺老板曾经请张永清在一块木板上为商铺题写店名字号。由于当时蚌埠没有匾额雕刻师傅,老板只好将木板带到外地雕刻。这个举动,对张永清触动很大。作为一名木工,看到匾额雕刻有这么大的市场,张永清决定拜师学艺,多次前往歙县向徽派雕刻师傅求教,潜心研究,苦练内功。

作为木工的张永清,跟木头打了半辈子交道,加上良好的书法功底,用笔、刀法之间一层薄薄的窗户纸一捅就破。张永清所刻匾额意趣古朴、韵味隽永,实践中,他还不断改进雕刻技法,在继承徽派刀法的基础上,独创钩形刀法,使匾额雕刻气韵生动,悬挂后看上去更具立体感。

张岐说:父亲当年所刻匾额——毛主席题词《为人民服务》至今珍藏家中,已成为我们家的“传家之宝”。

受父亲的影响,张岐自幼就对书法篆刻有着浓厚的兴趣。在父亲的严格督促要求下,除了写作业就是写字刻字。在红旗四小读书时,张岐的毛笔字在学校的书法比赛中获得了一等奖,从此兴趣大增,练习愈发刻苦。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降,张岐的书法篆刻作品曾经发表于《安徽日报》、参加全国首届现代篆刻展、安徽省第三届篆刻展、入选“当代青年篆刻500家”作品集、参加安徽省第四届刻字展等等。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张岐应聘在深圳一家文化公司从事设计工作。多年书法篆刻艺术的浸润,使张岐设计的作品,既植根中华传统文化,有浓厚的艺术气息,又融入现代元素,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1995年12月,回到蚌埠的张岐在淮上区成立了“张岐匾额雕刻工作室”,主要业务包括匾额的设计、雕刻和销售。

张岐的匾额雕刻作品显示出他传统艺术的功底,这主要得益于书法篆刻艺术的滋养。张岐的刻字作品既忠于原作,又有自己的二度创作。一件匾额从纸上复刻到木头上,要经过写字、打印、打样、修正、雕刻等几道工序。特别是打样之后,还要返回原作者修正并听取意见,这充分体现了张岐忠于原作、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一件写在纸上的作品,一经张岐之手,马上变得立体生动起来。让写和刻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张岐说:远古双墩人娴熟的雕刻技巧、质朴的刻划风格,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对我匾额雕刻风格产生了较大影响。实践中,张岐在继承传统雕刻技法的基础上,又大胆创新,把双墩文化遗址中出土的刻划符号巧妙地融入作品中,既呼应作品的主题,又增添简约古朴的文化气息。

近年来,张岐创作了一批彰显地域文化特色的匾额雕刻作品,如安徽三汊河国家湿地公园的《梅桥揽胜》《将军亭》《爱鸟亭》《曹操汲水亭》《梅桥民俗博物馆》等。蚌埠周边的风景名胜,几乎都能看到张岐的匾额作品:涂山禹王宫、怀远白乳泉、汤和墓古迹园、凤阳鼓楼广场、韭山洞等景区,张岐的匾额雕刻作品比比皆是。

2020年,张岐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匾额雕刻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作为非遗传承人,张岐又多了一层思考:“非遗重新进入生活”是传统工艺继续传承和发展的必然,创新设计的传统工艺,能够更好地融入当代生活,并促使其成为当代生活方式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最好的传承发展。

张岐制作的匾额,与众不同的就是他的设计。“我是做文化公司的,我在为客户设计过程中就会把匾额雕刻这个项目融入具体环境之中。”

市直某单位的一处走廊文化墙,张岐是用木板雕刻仿竹简的形式来表现的,景墙装饰采用的是PVC板材雕刻双墩刻划符号,然后喷真石漆制作施工,作品既有鲜明的传统文化色彩,又有蚌埠文化底蕴、还兼具时尚风格。

新城某学校高2.8米,长18米多的国学文化长廊,张岐设计的时候也采用传统匾额雕刻技法,以竹简的模式呈现文字内容,气势恢宏,使内容和艺术形式达到完美统一,得到了客户的广泛好评。

科技发展在方便人们工作生活的同时,对手工技艺产生了巨大影响。张岐说:现在生活节奏比较快,人工雕刻时间长、成本高,有时一块牌子雕刻费用还不够一天的人工费用。

张岐认为,“非遗”早已失去其赖以存在的传统的环境,现代社会,传统工艺传承人仅靠其传统技艺及产品,几乎无法在现代社会中获取有尊严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满足,其传承与发展显然无法依靠“情怀”来支撑。所以非遗不但要传承,还要创新发展,迫切需要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

2022年,张岐成为蚌山区政协委员,他的提案也与非遗传承密切相关。他建议,鼓励、吸纳企业介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帮助政府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费不足问题。对已经形成产业化的生产性非遗项目出台更优惠政策,帮助企业做好生产、传承、展销、宣传等各项工作。进一步落实好非遗生产性保护项目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

张岐认为,非遗传统工艺项目的创新发展,可以借助现代设计理念,对具体的传统工艺产品进行符合当代消费者审美需求的外观和功能的重新设计,生产方式仍然采用传统手工技艺或者为提高生产效率而改进过的手工制作技艺,以使传统工艺产品能够更加适合当代消费者的需求,使“非遗进入生活”成为日常。

忙里偷闲,张岐在经营公司的同时,还尝试创作了一批非遗文创产品,其中陶塑笔筒申报了国家专利;他积极参与市书画院举办的书法篆刻公益讲座,从名家讲座中继续汲取营养;他时常丢下工作室的生意,远赴外地,“取经”全国刻字展。那些走在时代前沿的作品,在继承传统雕刻技艺的基础上,融入现代刻字元素,让张岐眼界大开,深受启发。

前不久,张岐参加了由市委宣传部、市文旅体局等单位主办“蚌埠有礼·创享美好”文化创意和旅游商品设计大赛,设计制作的具有双墩刻画符号文化元素的笔筒荣获铜奖。








深度阅读

“两山”理念提出二十周年:绿水青山千秋画 万里江山共此卷
[详细]
习言道丨“刘老庄连”,习近平为何多次称赞这支队伍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