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新闻网>>

河南省淮滨县:依淮而兴强筋骨 因水而美修气质

2025-09-01 09:51     来源: 蚌埠发布客户端 ​
        

淮河之滨,故名淮滨。位于豫皖两省交界的淮滨县古称乌龙集,自古以来就是南北文化的交汇点。

8月26日,记者随2025年“千里淮河今安澜·行走淮河”网络主题宣传活动走进河南省信阳市淮滨县,探寻这座县城“港产城人”融合的崛起密码。

开放带动 强产业筋骨

“淮滨港和蚌埠港每天都有货轮往来”

晨光洒向淮河主航道,信阳港·淮滨中心港的龙门吊正精准抓取集装箱,满载货物的轮船鸣笛启航,即将驶向东方。

“这里是河南省到达沿江沿海港口最快捷、通航距离最短、单船停靠能力最大的港口。”说起淮滨中心港的作用,信阳市淮河港口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黄明明一脸骄傲。

图为信阳港·淮滨中心港。 融媒体记者 尤靖文 摄

千里淮河,淮滨以上,淮河落差是177米,淮滨以下,淮河落差仅为22米,这,成就了淮滨中心港“千里淮河第一港”的地位。

一个是“千里淮河第一港”,一个是“千里淮河第一大港”。说起淮滨中心港与蚌埠港的联系,黄明明介绍,淮滨中心港2022年1月4日正式运营,当年便开通了至蚌埠的集装箱航线,现在,蚌埠至淮滨“每天都有货轮往来”。

目前,淮滨中心港已开通10条集装箱航线,同时积极推进开通上海等航线。数据见证飞跃,2022年开港首年,淮滨中心港集装箱吞吐量突破1万标箱,2024年已达50456标箱,同比增长65.62%。

城以港兴,人因产聚。

淮滨中心港总体采取“前港—中仓—后园”的结构布置。临港产业集聚区管委会工会主席王威表示:“港口带动物流、造船等产业发展,拉动当地就业,推动形成‘港产城人’融合发展新格局。”

最让王威感到骄傲的是造船业。他告诉记者,淮滨造船有70多年历史,从木质船到水泥船,再到如今钢制货船和游艇,已是全省技术领跑者。同时,造船业已经带动了超过1.5万人就业。

今年51岁的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河南省劳动模范祁瑞是当地有名的“焊接女神”。近30年来,面容清秀的她用变形的双手焊出数百艘货轮,以精益求精“工匠精神”带出了数不胜数的优秀产业工人。

现如今,淮滨正着力打造内河船舶和游艇制造两大主导品牌,2024年,造船产业集聚区共建造各类船舶631艘,实现产值40.2亿元。2025年一季度生产船舶163艘,产值11亿元,同比增长9%。

文化驱动 修内在气质

“我要把蚌埠的礼物带给小孙女”

淮滨县淮河博物馆依东湖而建,汉式徽派建筑与碧水相映成趣,展陈通过自然、历史、治水、民俗、家乡五个篇章,再现了淮河流域壮观历史和生产斗争实践。

“博物馆以淮河流域的历史文化为骨架,以治水文化为核心,民俗文化为血肉,呈现在人们面前一条历史的淮河、治水的淮河、文化的淮河。”淮河博物馆馆长吕一介绍。

淮河文化是根植于淮河流域的独特地区文化,是连接中国南北文化的桥梁和纽带。

淮滨“泥叫吹”是河南三大民间泥彩塑之一。在淮河博物馆,蚌埠日报记者见到了71岁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郑镇江。“我已经捏了几十年‘泥叫吹’,不管赚钱不赚钱我都会一直做下去。”老爷子做“泥叫吹”做了60多年,现在正在教小孙女这项传统技艺。

当蚌埠日报融媒体记者把“千里走淮河 一起拆盲盒”的礼物——“皖C三件套”毛绒玩具套装传递给郑镇江时,老爷子十分高兴:“我要把蚌埠的礼物送给小孙女,以后有机会带她去蚌埠玩!”

如果说淮河博物馆展示的是淮河历史文化,那么不远处的走读淮河文化园则彰显了淮滨推动文旅融合的雄心和打造宜居生态匠心。

面积4620亩的走读淮河文化园,是淮滨县打造淮河文化品牌的重要项目,其中约3900亩为滩涂地,约700亩为低洼易涝地,过去十年九淹,种不保收。

时过境迁,现在的文化园内传统建筑风格场馆散落绿地间,项目既有淮河流域的传统文化展示,也有现代生态治理的成果呈现,并呈现淮河流域特色植物营造生物多样性。

“我们通过‘挖洼填高’形成6000亩生态水面,既防洪减灾又塑造人文环境。文化赋能生态、生态反哺民生在这里得到完美体现。”园区服务中心运营管理股长王新河介绍,文化园将淮河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和生态景观巧妙融合,年涵养水源超650万立方米,缓解城市内涝,空气质量连续四年国家二级达标,林业部门记录鸟种234种,稀有鸟种从单只活动到成群出现。

市民董影正带孩子漫步亲水步道:“园区免费开放,是我们老百姓的休闲好去处。生活在淮河岸边,幸福感拉满!”(蚌报融媒体首席记者 李扬)


深度阅读

独家视频丨习近平:上合峰会肩负着凝聚各方共识 激发合作动能 擘画发展蓝图的重要使命
[详细]
独家视频丨习近平:做睦邻友好的朋友 相互成就的伙伴 是中印双方的正确选择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