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新闻网>>

彭雪枫将军在龙亢

2025-09-05 15:46     来源: 蚌埠发布客户端
        

彭雪枫将军在龙亢

文/邵会廷

龙亢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西汉设县,至北宋仍为郡治,素有“千年古镇”之称。其地理位置优越,境内有涡河、淝河、芡河,水陆交通便利,东接千里长淮,西连中原腹地,南下可抵长江,北进直逼徐州,是连接豫皖苏三省的交通要冲,控制中原的战略枢纽。1938年徐州沦陷后,豫皖苏边区成为日寇打通津浦铁路、控制中原的核心目标。中共中央审时度势,决定开辟豫皖苏边抗日根据地,以牵制日军兵力、配合全国抗战。彭雪枫受命于危难之际,于1938年9月率新四军游击支队373人、长短枪153支,从河南确山竹沟出发,纵横驰骋,挥戈东向,抵达淮上,积极打击敌伪军,拉开了开辟敌后战场、创建抗日根据地的序幕。

彭雪枫将军选择龙亢作为战略要地进军淮上,是综合地理、军事、群众和经济基础等多重因素考量的结果。而龙亢以其地处淮河要冲的天然优势,在南北对峙、漕运贸易、历史战争中始终扮演关键角色。彭雪枫部队驻扎于此,既能依托淮河防御日军,又可快速向周边地区机动。这一选择不仅体现了彭雪枫的军事智慧,也凸显了龙亢作为“淮上咽喉”的重要战略价值。

抗日战争时期,龙亢地处敌(日军)、伪(伪军)、顽(国民党顽固派)势力交错的“夹缝地带”,基本满足战略纵深与游击战条件。这里远离日军重兵驻守的蚌埠、徐州等城市,且地形复杂(河洼密布、村落分散),便于新四军开展游击战,建立隐蔽根据地。龙亢及周边地区早在大革命时期就有中共地下组织活动,具备较好的群众基础与革命传统,老百姓对抗日武装力量支持度高。彭雪枫部队在此能够迅速发动群众、建立抗日政权(如淮上地委),并获取物资补给。淮上地区物产丰富,龙亢作为商贸重镇,可通过淮河水路调配粮食、食盐等战略物资,为部队提供长期抗战的经济支撑,经济基础和后勤保障实力较强,有利于发挥军事联动作用。龙亢东临津浦铁路,西接豫皖苏边区,彭雪枫所率部队与淮南、苏北的新四军主力形成呼应,对日军控制的交通线构成威胁。

彭雪枫部三进淮上(1939年、1940年、1944年)期间,以龙亢为中心开辟根据地,多次粉碎日伪扫荡,并为后续解放战争积蓄了力量,深刻塑造了龙亢作为淮上抗日根据地中枢之地位。彭雪枫将军以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坚定的革命信念,在龙亢地区的战斗历程,是抗日战争时期豫皖苏边区抗战史上的重要篇章。这段历史不仅是军事斗争的精彩缩影,更是军民鱼水情的生动演绎。

彭雪枫将军三次率部进军淮上,每一次都肩负不同使命。第一次以“打仗、扩军、筹款”三大任务为主,第二次重点巩固政权建设,第三次则是在皖南事变后,面对日顽夹击的艰难局面,奋力恢复根据地。龙亢的每一寸土地都留下彭雪枫的足迹,也见证了他的军事思想从游击战到正规化建设的逐步发展历程。

1939年6月,彭雪枫率部首次进入淮上地区,以龙亢为中心开展斗争。面对日伪军频繁扫荡,他采取灵活战术,四袭怀城,利用夜袭、伏击等战术重创日军。在三个多月的战斗中,击毙日伪军700余名,俘虏1165名,缴获大量武器装备,极大震慑了周边日伪势力。南抵淮河边,东至津浦铁路线,北至浍河的淮上地区,全部为新四军控制,深受广大群众的拥护和社会各界人士赞扬。他采取政治统战,通过“以货代税”政策保护工商业,联合地方士绅和开明官僚,争取到涡阳、蒙城等地的国民党地方武装合作抗日。在淮上,彭雪枫与钮玉书、李耀庭、李广悦等地方绅士交往频繁,关系密切。为表敬意,李耀庭书联一帧,“雪酿寒石苍皆白”,“枫竞霜后叶先红”,亲自交给彭雪枫“雅正”。统一战线工作的深入,保证了淮上根据地的迅速开辟。彭雪枫率游击支队在淮上的胜利,以及在龙亢一带征税稽私,使部队和根据地的经济困难基本得以解决。通过战斗俘获和群众支持,部队规模从出发时的373人,迅速扩编至8000余人,为后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1940年夏,彭雪枫二进淮上,打击日伪,建立政权,加强税收,改善民生,重点推进根据地建设。在龙亢建立了中共淮上地委和新四军淮上办事处,下设民政、财政、教育等部门,推行减租减息政策,改善群众生活。纵队司令部及特务团进驻朱沟沿、钮家湾。1941年2月下旬,“皖南事变”后,根据中央军委的命令,新四军第四纵队改编为新四军第四师,彭雪枫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张震任参谋长,肖望东任政治部主任。3月1日,在龙亢钮家湾新四军四师司令部、政治部发布了“新字第一号”布告,彭雪枫等宣誓就职。龙亢一度成为豫皖苏边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集市繁荣程度被誉为“小南京”。新四军和淮上地委在邵圩子创办淮上联合中学和抗日干部训练班,在周圩子办起党训班,不断壮大主力部队和地方武装力量。为解决武器弹药不足的问题,在龙亢河南大乘庙建立简易兵工厂。设备仅有两盘石碾、一座土炼铁炉和一座红炉。材料主要来源于旧弹壳和从敌占区购买的硝石、硫黄。技术力量以部队机修所的技师为骨干,从淮南聘请一名师傅,就地招收了几名铁匠、木工。8月份兵工厂投产,主要生产步枪弹、手榴弹和地雷,修理各种枪械。翌年春,部队东撤,兵工厂随军转移。新四军四师在龙亢地区组织军民修筑工事,开展游击战。粉碎国民党顽固派对淮上抗日军民的“清剿”,打击日军对根据地的“扫荡”。1940年11月,彭雪枫在龙亢支严简陋的临时指挥所,运筹帷幄,成功指挥了板桥集战役。滕海清旅经过勇猛顽强地奋战,歼灭日伪军1200余人,击落敌轻型轰炸机1架,沉重打击了出犯之敌,并相继收复了王集、罗集、双堆集等地,蒙城、涡阳亦告光复。龙亢淮上办事处旧址纪念馆门前百年老槐树的深深弹痕,正是那段辉煌篇章的历史见证。

1944年8月,日军妄图打通大陆交通线发动豫中会战,新四军四师师长彭雪枫奉命率部,从洪泽湖畔出发,第三次进军淮上。连克涡阳、永城等地,恢复豫皖苏边区。1944年9月11日,彭雪枫部队在河南省夏邑县八里庄全歼西征的拦路虎-顽军李光明部。但令人震惊的是,战斗即将结束时,彭雪枫却不幸中弹牺牲,年仅37岁。在当时,中共中央和华东局根据对敌斗争的需要,对这一不幸的消息严格保密,暂未公布。直到1945年2月7日,毛泽东、朱德亲率延安各界代表1000余人,参加在中央大礼堂举行的彭雪枫同志追悼大会。礼堂门口高悬中共中央委员会挽联,挽词是:“为民族,为群众,二十年奋斗出生入死,功垂祖国;打日本,打汉奸,千百万同胞自由平等,泽被长淮”。

彭雪枫在龙亢的斗争实践,展现了共产党人的卓越领导能力。他善于将正规战与游击战结合,以小胜积大胜,成为抗战史上的经典战例。通过联合地方势力、争取中间力量,成功打破国民党顽固派的封锁,扩大抗日统一战线。1941年3月,新四军第四师在龙亢成立时,国民党淮上地方武装曾主动派代表参加典礼。部队纪律严明,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龙亢百姓主动为部队提供情报、掩护伤员,形成“军民鱼水情”的生动局面。据记载,龙亢集市在抗战期间成为边区物资流通的重要枢纽,商贾云集,食盐、布匹等物资通过地下渠道源源不断运入转出。

彭雪枫的高尚情操和光辉事迹,已成为龙亢人宝贵的精神财富。1999年2月,龙亢镇在新四军淮上办事处旧址上开设了纪念馆,目前已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蚌埠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6万人次的游客量,也为当地农文旅融合发展?出一条新路。彭雪枫将军的军事才能、统战智慧与为民情怀,为新时代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走好群众路线提供了宝贵启示。龙亢涡河两岸的枪炮声与老槐树的累累伤痕,将永远铭刻在龙亢人的集体记忆中。





深度阅读

习近平向2025世界智能产业博览会致贺信
[详细]
独家视频丨习近平:将双边关系提升为中津全天候命运共同体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