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西航校所辖飞机场
文/温洪喜
但凡蚌埠本地成年人,一般没有不知道西航校的,然真正了解它的并不多。为了普及国防知识,作者从一名在军队服役二十多年,且在西航校任多年机场管理部门负责人的角度,向我市广大读者介绍原西航校管辖和代管的飞机场情况,肯定有历史感和新鲜感。需要说明,以下涉及军事单位的,或已撤编,或已改编,或已过时,涉及军事知识的,都是公开资料,不会涉密,请放心阅读。
蚌埠人俗称的西航校,是空军13飞行学院院部。学院前身为1963年在北京成立的空军第一高级专科学校,1970年迁济南,1978年再迁蚌埠,1986年更名为空军第13飞行学院。俗称的东航校是学院所属第四训练团,部队驻蚌埠老机场(现在的仁和集),第三训练团驻江苏盐城机场,第二训练团驻河南许昌机场,第一训练团驻山东周村机场和徐州九里山机场(上世纪九十年代停用)。可见,13飞行学院最多时下辖5个机场。下面,我重点介绍蚌埠老机场。
1928年,国民党军队在蚌埠炮兵学校一带新建了土质飞机场,1934年,该机场得到扩建,范围向西越过蚌山南面。1938年2月被日军占领。5月17日,中国空军从江西南昌起飞,到达蚌埠飞机场上空,炸毁了日军的十几架飞机和一千多桶汽油,迫使日军把机场改作骑兵部队的养马场。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军队重新修建军用机场。新中国成立以后,老机场作为人民解放军空军机场继续修建,土质机场被改建成高标号、高质量的混凝土标准跑道。1962年,蚌埠机场重建启用,跑道长2200米,宽60米,厚1.5米,为标准二级机场。1986年,老机场被中央军委批准为军民合用。1988年11月,由中国联航执飞北京南苑机场航线。
由于老机场处于蚌埠市区中部,严重制约城市建设和发展,1997年,军地达成搬迁协议。1998年12月,蚌埠机场迁建工程正式开工建设。2002年9月,老机场正式结束历史使命。其原址上建成了淮河文化广场和航华路等,淮河文化广场总占地15万平方米,成为蚌埠的“城市客厅”。老机场的搬迁,不仅为城区置换出4000多亩城建用地,而且释放了净空,就城市建筑容积率和城区景观而言,价值不可估量,怎么评价都不过分。
2012年,原西航校即13飞行学院院部营区成为空军航空大学飞行教官训练基地。原属该校的训练团及机场分别划归其他部队管理使用,自不在话下。下面我介绍原13飞行学院代管过的一些老旧机场,市民朋友们则更不知道了——
范岗公路跑道。以合蚌公路为基道,于1969年3月开工,1971年底完工,位于定远县范岗乡,长4000多米,宽100多米,是当时华东地区重要的军事设施之一。跑道建成后,曾试降过数架次飞机。它平时隐藏在公路中,应急情况下可转入使用状态。改革开放之初,该跑道两侧逐渐建起加油站和其他房舍,虽算不上永久性建筑,但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曾以学院名义致函定远县政府,要求他们加强战备设施监管,防止人为降低净空标准,保证能够随时投入使用。目前设施性质没有变化。
战备公路跑道是指在战时可临时供军用飞机起降的专用公路路段,兼具交通和国防双重功能。特点是与普通公路外观相似,融入日常交通网络,战时可快速转换为飞机起降场地。技术层面需要路面承载能力强、平整度高、长度和宽度适配相应机型,同时还要具备周边无高大障碍物等满足飞机起降的净空条件。
蒙城老机场。建于1937年,占地900亩,位于县城东南。1938年5月,日军的飞机曾在该机场降落过一次。建国后收归空军,土地交给劳改农场使用,1965年又改为棉花原种场,俗称东农场。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部对该机场用地仍进行管理。90年代末,通过置换土地用途,该县在该地块上建起了庄子小区。目前,蒙城老机场的原有设施已不复存在,其土地已被重新开发利用。
阜阳九里沟机场。1935年8月由国民政府修建,位于阜阳城南,占地约1000亩。九里沟机场是当时皖北地区的重要航空设施,主要用于军事和少量的民用航空运输。1937年,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后,因九里沟机场距蚌埠过近,战略位置较为敏感,容易受到敌方攻击,所以遭到废弃。新中国成立后,机场土地所有权由空军管理,平时交给地方农场耕作。1994年,阜阳新民航机场开工建设,占用了部分老军用机场土地,涉及政府补偿问题,驻场单位派人来我部商谈,我部积极配合,最终支持了地方经济发展和相关国营单位利益。
淮阴城北老机场。建于1931年,为军用机场,位于原淮阴城西北郊,现淮阴工学院老校区附近。建成时有水泥大砖跑道一条,长650米,宽15米。还有办公用房21间,圆形小油库1座,木头架设的瞭望台两座,四面有护场沟,占地约1300亩。台儿庄会战期间常有飞机起落。1946年,国民政府及空军司令部命淮阴县重新整修,将其改造成长1100米,宽100米的跑道。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机场土地临时交给杂谷试验场耕作。随着市区的不断发展,原飞机场的痕迹基本消失。九十年代我部与地方就机场土地所有权仍有交涉。
光阴荏苒,斗转星移,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我离开西航校已有快三十年了。从兵到民,从中年到老年,无论时代变迁,社会变革,我军人初心始终未变,正是其魂仍在,其魄仍留。在许多蚌埠人的心目中也是如此,清晨清脆的军号声和飞机马达轰鸣声,就是当年魂牵梦绕的交响曲,既亲切,温暖,又充满安全与豪迈!这种记忆伴随着我成长,也伴随着城市的发展和进步。
蚌埠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允许 请勿复制或镜像
皖ICP备07008681号-1 皖网宣备070018号 皖公网安备34030002000168号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邮箱 bbrbs@bbnews.cn 举报电话 (0552)40174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