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新闻网>>

方寸屏幕间 排雷于毫厘

2025-10-15 08:30     来源: 蚌埠发布客户端
        

方寸屏幕间 排雷于毫厘

文/侯艳秋

微雨的清晨,空气里浮动着湿润的气息。和每个工作日一样,我快步走进办公室,按下主机按钮,电脑发出轻柔的嗡鸣,屏幕亮起,那片方寸之间的光芒,便是我与广阔世界连接的端口。

手指在鼠标上滑动,光标快速从屏幕上的一个个图标间游过:采编系统、网站后台、通讯软件……我点开今天需要处理的稿件,仿佛听见一个声音在说:“世界开始运转了。”

作为网站和客户端的新媒体编辑,我的工作有着独特的质感,这里没有油墨的清香,取而代之的是后台管理系统错综复杂的交互界面,以及诸多静静等待优化与更新的专题栏目和每一个为了连接用户而精心设计的活动链接。每当屏幕上跳出“发布成功”的提示,一种习惯性的焦虑便会涌上心头——那段从官微复制过来的内容,格式在iOS系统上会不会错乱?那张为了抢发匆忙裁剪的封面引导图,在手机模式下会不会模糊和变形?作为新媒体编辑,时刻都在与这些看不见的、由技术和细节构成的“地雷”周旋。

刚从纸媒转型做新媒体编辑的时候,面对花里胡哨、按钮密布的后台界面我几乎有点崩溃,就连最基本的稿件编辑审核感觉也比以往慢了几拍。有一次,我精心编辑了一篇图文并茂的稿件,在预览页面反复确认,段落清晰,排版美观,然而发布出来后,文章的几个段落间却凭空多出了几行毫无意义的乱码字符,“怎么可能?!”我脑子里“嗡”的一声,立刻退回后台重新检查,发现编辑页面里干干净净,根本没有任何乱码的踪影,连修改都无从下手。预览和最终发布竟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那一刻,我有一种深切的无力感,我熟悉我的文字,却无法掌控它最终呈现的形态。

后来,经过与技术人员沟通我才了解到问题出在图文复制粘贴时,可能携带了某些隐藏的格式代码,后台系统在最终解析时未能完全兼容,从而产生了这些“天书”。

这件事成了我新媒体工作的转折点。它让我明白:在这个领域,“发布”不是终点,而是另一个需要立即投入战斗的起点。我从一个追求“一稿定乾坤”的版面编辑,转变成了需要“实时巡逻、快速反应”的“排雷兵”。工作流程中也因此多了一条铁律:发布后必须立即复查。

技术革新为我们插上翅膀,却也设下迷阵。同音字的陷阱、形近字的迷宫,让表达在转瞬之间面目全非;图片的误用、视频的错配,其杀伤力往往胜过千言万语的疏失。更不用说系统兼容的难题、突发故障的考验,都在提醒我们:在数字世界的精密运转中,任何一个齿轮的微小偏差,都会引发连锁反应。当“发布”优先于“发掘”时,那些潜藏在光鲜内容背后的差错,便如白纸上的墨迹,悄然侵蚀着传播的根基。

因此,构筑新媒体的差错防线,不仅要传承传统媒体字斟句酌的专业精神,更要精准把握这个时代差错的新特性,将校对环节前置化、常态化,使其融入内容生产的全流程;并且保持对技术的正确认知,虽然AI正在崛起,短视频持续爆发,内容的最后一棒,永远是人脑的清醒与责任。

这几年,我们见证了太多变化:从纯文字到富媒体,从编辑主导到算法推荐,从定时更新到实时推送。但始终如一的是人们对真实的敬畏,对准确的执着,对每一个文字的温情与敬意。在信息如流沙的时代,我依然愿做一名清醒而坚定的“排雷兵”,于字里行间守护真相的微光。




深度阅读

习近平会见加纳总统马哈马
[详细]
习近平会见多米尼克总统伯顿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