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新闻网>> 社会

非遗“活”起来 思政“潮”起来——蚌埠市“禹风传非遗·‘蚌’发新活力”文明实践活动纪实

2025-10-14 15:06     来源: 蚌埠发布客户端
        

当非遗遇上思政,如何让“老手艺”讲出“新道理”?

全国87%的县域拥有非遗资源,却仅有12%能常态化进入基层思政课堂;安徽蚌埠坐拥3项国家级、15项省级非遗,同样面临“叫好不叫座”——群众“看热闹”、“打卡式”参观、理论“悬浮式”传播。因此,如何传承弘扬文化遗产、将文明实践深度融入基层思政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成为现阶段的新课题。2024年以来,蚌埠市以问题为导向,把非遗从“展厅”搬到“广场”,从“舞台”搬进“课堂”,从城市走向农村,从“技艺”升级为“议题”,用“文化流量”激活“思想增量”,探索出一条“非遗+思政”双向奔赴的文明实践新赛道。

图为:蚌埠市非遗文艺进社区启动仪式


一、主要做法:让每一项非遗都会“说话”、每一堂思政都有“表情包”。  

1. 场景再造:一刻钟群众性“文化圈”。

   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为圆心,画出一个“10分钟非遗圈”——全市1000余个所、站全部嵌入非遗微展馆、传播室、手作坊,平均每2-3平方公里就有一个“可感、可触、可学”的非遗体验点;100场“流动大戏”把花鼓灯、泗州戏送到村口、小区、夜市,观众步行不超过一刻钟即可“转角欣赏非遗”。

2. 内容重构:1部小戏=1套理论“微教材”。

   创作团队把党的二十大及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凝练成20个“关键词”,再对应生成10多部“微戏”——《跃上新时代》3分钟唱完“中国式现代化”;《盛世新风天地间》用2句甩腔讲透移风易俗——抵制高额彩礼、提倡厚养薄葬——反对大操大办。目前,已演出的30余场“情景微戏”在抖音、视频号播放量破50万,点赞率高出同类政务短视频10倍。

3. 身份混搭:1个传承人+1名宣讲员+N名文明实践者。

建立“1+1+N”混编战队:全市约50名非遗传承人取得“理论宣讲员”资格证,与50名“时代楷模”“中国好人”结对;300名文明实践服务者通过“师带徒”拿到“非遗传播者”认证。双向赋能后,传承人上接“天线”会讲理论,文明实践服务者下接“地气”会剪短视频,实现“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跨界的人做融合的事”。 

4. 机制撬动:夜校+积分超市。

   龙子湖区“非遗夜校”开设8门课程,每门8节课,一晚2小时,每人仅需300积分即可兑换全额学费;积分来源于参与文明实践、移风易俗承诺、垃圾分类等主题活动。运行一年多,夜校“一座难求”,开班当晚线上预约点击量达1.5万人次,次日“积分超市”兑换量提升60%,真正让“文明变现、文化增值”。

5.数字孪生:1秒生成“非遗云展厅”。

运用AI+3D动作捕捉,把花鼓灯36式经典动作、泗州戏12段核心唱腔转化为数字资产,生成可旋转、可慢放、可交互的“云展厅”。上线3个月,为124所乡村学校提供“同步课堂”,累计访问量210万人次,相当于把线下展厅50年的接待量压缩到100天完成。

图为:蚌埠市百场文艺进所站“庆八一”主题演出


二、主要成效:用数据说话,让非遗“潮”出圈、思政“火”出片 。

1. 传播声量:从“线下热闹”到“线上爆款”。

全年非遗相关短视频播放量破1亿人次,蚌埠非遗思政话题登上全国热榜3次,最高单日阅读量千万人次;情景花鼓灯“石山之夜”直播观看人次达630万人,相当于蚌埠常住人口的2倍。

2. 育人增量:从“看客”到“创客”。

   累计培育30名“05后”花鼓灯新生、12名“10后”泗州戏小传承人;8名非遗基地少年斩获省级以上奖项,青少年非遗知晓率由42%提升至90%。

3. 治理变量:从“陈规”到“新风”。

1094个文明实践(所)站依托非遗“课堂”评选“文明家庭”1.2万户,推动婚事新办(抵制高额彩礼)、丧事简办(倡导厚养薄葬)2.7万起,全市红白事平均花费下降38%,群众满意度提升至96.5%。

4. 经济当量:从“输血”到“造血”。

怀远县荆山镇民俗演艺团体年商演收入突破600万元,带动周边餐饮、民宿、文创销售额增长27%;全市非遗主题研学线路吸引12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1.1亿元,真正让“文化软实力”变成“经济硬支撑”。

5. 品牌音量:从“试点”到“样板”。

非遗文艺进所站项目受到蚌埠本地及省内外新闻媒体普遍关注,被安徽相关报纸、电视广播以及蚌埠市融媒体等多次宣传报道,成为“非遗+思政”现象级样板,深受人民群众欢迎和喜爱。

三、经验启示:非遗“活”起来的底层逻辑。

1. 文化认同是最大公约数——拓展文明实践,只有把共同记忆转化为共同价值,群众才会从“要我参与”到“我要参与”。

2. 场景革命是最佳切入点——实践证明,让思政“长”在广场上、“活”在屏幕里、“潮”在夜市中,才能破解“最后一公里”难题。

3. 数字赋能是最快放大器——用AI、短视频、直播把“小众非遗”变成“大众潮流”,实现“1次线下演出≥N次线上传播”的指数效应。

4. 机制创新是最稳压舱石——做“活”文明实践,积分兑换、服务点单、人才双认证等举措确实可行。因为这需要让“公益”与“利益”握手言和,形成“越参与越受益”的良性循环。

图为:蚌埠市非遗文艺进乡村“思政活动”场景

〖结语〗

当花鼓灯的鼓点与党的创新理论同“台”共振,当泗州戏的唱腔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声相应,非遗不再是“博物馆的标本”,而是基层思政“时代里的心跳”。蚌埠用百场“双向奔赴”非遗文艺进所站这一群众喜闻乐见的演出展示出:只要找到传统文化的“时代接口”,就能让“老手艺”成为“新网红”,让非遗“小舞台”讲出思政“大道理”,让优秀历史“文化基因”真正融入新时代“复兴文脉”,进而形成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新活力。(蚌埠市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深度阅读

习近平会见加纳总统马哈马
[详细]
习近平会见多米尼克总统伯顿
[详细]